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的几个关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的几个关节点 :希腊神话的本质 ,柏拉图的理式的涵义 ,普洛丁的美学思想和奥古斯丁美学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2.
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美的本体、美的基本特质、美与艺术、艺术的使命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了前辈学者,又对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对于了解中世纪美学以及欧洲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relis Augustinus,354-430)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被称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他的教育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公元354年11月13日,奥古斯丁出生在北非的塔加斯特城,也就是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当时北非已并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  相似文献   

4.
奥古撕丁     
奥古斯丁(Aurelis Augustinus,354-430)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与中世纪的托马斯&;#183;阿奎那同被称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他的教育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但丁的《神曲》、《论俗语》、《飨宴》、《致斯加拉亲王书》等作,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和诗学思想。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也间接吸收了一些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思想。但丁的美学思想充分显示出从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特点,他在强调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艺术的象征性的同时,也提倡“艺术取法自然”,并应表现个人主观感受与激情。但丁对学语言特性及审美性的认识、关于诗的定义和基本体裁分类等诗学见解,也是卓有识见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范式尽管都是为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范式是扬弃“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利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在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代,美学虽然附庸于哲学,但毕竟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局面,出现了许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观点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家和美学思想,给予后世的美学发展以深刻的和深远的影响;那么,到了中世纪,欧洲美学研究却处于停滞和僵化状态。而且,欧洲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在本质上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紧紧附庸于教会神学之中,我们不妨称之为神学美学。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最终衰落崩溃的历史时期。欧洲的封建社会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圣·奥古斯丁(St·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被誉为欧洲基督教“教父哲学”的创始人和精神导师。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奥古斯丁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大师。正如现代法国著名哲学史家吉尔松(Etienne Gieson1884——1978年)所指出的那样:“圣·奥古斯丁的哲学著作,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远远超过早期基督教所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纷纭的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是唯一有组织的、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后盾的官方哲学,是当代基督教神学在哲学上的代言人。它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最恶毒的攻击。一、新托马斯主义演变概述新托马斯主义是西欧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在现代的复苏。托马斯主义是以意大利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为代表的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赫赫有名的经院哲学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其中《神学大全》是他的重要代表作,被称为整个托马斯主义的“最高经典”和“百科全书”。他在这部著作中用基督教观点阐明了哲学和科学、自然和社会、伦理和政治、信仰和宗教等等重要问  相似文献   

11.
从约翰·司各脱·根纳的“自然”哲学观出发论述了厄里根纳的有关美学思想 ,认为厄里根纳是欧洲中世纪一位不容忽视的美学家 ,我们应重新认识和评价欧洲中世纪美学  相似文献   

12.
“西方美学”主要是指欧洲各国以及美国、俄国的美学。美学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始 ,到 175 0年由“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用“Aesthetica”这一名称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再到之后的歌德、康德、席勒直至黑格尔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 ,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而这一过程中的不同的美学观点和见解更是层出不穷 ,丰富多彩。其中部分美学思想蕴涵的教育思想也是颇值得探讨的。   (一 )个性教育思想  西方美学史上盛行于 11至 14世纪的经院美学后期 ,有一位著名的奥古斯丁主义者邓斯·斯各特 ,他在自己的美学思想中提出了“此一性”这个概念 …  相似文献   

13.
嵇康的“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本体论,也是他人学思想的出发点。他的“自然”范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其主要含义乃是自是和自在。所以,在人学的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由境界,“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出发点,“越名教而任自然”则是他的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揭示的是人的存在价值论,其目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理解人的存在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从人本主义基础看,马克思主要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视为美学思想的核心;从唯物主义基础看,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次变化,明确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从实践基础看,马克思提出美的创造离不开劳动实践,美的规律必须通过对劳动产品的实践体现出来。因此,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存在一种比较明晰的内在发展性,这种蕴含着人学旨趣的美学思想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希望与绝望——约瑟夫·赫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是“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哲学、美学解读。文章分两大部分,一部份着力分析小说营造的三种生存环境和人物形象背后的存在主义意蕴,探究存在主义哲学、美学对“黑色幽默”小说的影响。二部份从小说的结构、语言、修辞及小说的整体风格分析探讨“黑色幽默”小说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打破“尼采美学没有体系”的成见 ,着力揭示尼采美学的内在体系结构。尼采美学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 ,应当以尼采美学思想的成熟期为基准 ,来建构尼采美学思想的体系结构。尼采美学是由艺术哲学和美论两部分组成 ,艺术哲学是其重心所在 ,它由艺术生理学和艺术形而上学两部分构成 ,这两者共同完成“重估艺术价值”的使命。尼采美学的核心概念是“强力意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西方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萨特的美学思想作了综合评价.指出“存在”的概念是萨特美学思想的基础,“自由”的概念是萨特美学思想的核心,“介入”的思想,是萨特美学观的重要方面.他的美学和他的哲学一样,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也和他的哲学一样,良莠混杂,瑕瑜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交织.而那些不容忽视的积极因素最终窒息在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体思想框架中.  相似文献   

18.
大象版《历史》选修②第一章第三节“链接阅读”部分介绍了卢梭的《忏悔录》,并配以书影“卢梭《忏悔录》中译本”(左图)。可是仔细观察该书影,我们不难发现,该书作者并非卢梭而是“【古罗马】奥古斯丁”。许多细心的同学困惑不解:奥古斯丁为何人?是不是卢梭的一个笔名?奥古斯丁(354~430)又称圣·奥古斯丁,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并称为基督教神学的两位  相似文献   

19.
答:“人文主义”(humanism,源于拉丁文humanus,原意为“人”、“人道”)的含义甚广,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对立的新型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思想体系。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在欧洲拥有政治、经济、文化大权,是封建制度的有力支柱。它挥舞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两条大棒愚弄人民,钳制一切进步思想。早在罗马帝国末期,主教奥理略·奥古斯丁(354—430年)对建立神学体系起有重大作用。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泰戈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指出了其哲学思想的泛神论性质及其“美是和谐”这一重要命题的哲学来源,分析了“美是和谐”命题的美学含义,展示了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即艺术创造是人生的亲证方式,是人的精神的自我表现,说明了泰戈尔美学思想是印度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