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章内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五章"动态网页制作",其内容是"建立主题网站"的延伸。"网页制作"对学生获取、加工、管理各项能力都是一种培养和锻炼,虽然学生乐于网页制作,但较畏惧选修教材中"动态网页制作",如何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我就"动态网页制作"教学,结合学生模仿或"跳一跳就能够得到...  相似文献   

2.
陈芸 《考试周刊》2009,(4):176-177
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材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安排上一改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高中化学课改教材(苏教版)变成了"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季刚 《考试周刊》2012,(1):42-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处理指的是在准确理解语文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资源的教材组合过程,它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材处理艺术指的是科学地、动态地、高效地从课文中提炼与组合最佳教学内容的艺术,它解决"教什么最好"的问题。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说,处理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就是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来学习,力求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孙建波 《语文天地》2014,(12):23-24
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以"对话栏"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了文本的研习方法——评点法。并以《想北平》《乡土情结》《我心归去》作为范例,指导学生如何对文章进行评点。《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编者则放开手把"对话栏"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加以评点。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形成了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素养的教学实践:利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历程"和"演示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以"方案评价"、"个别指导"和"榜样引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操作技能,使探究行为常规化;通过"延伸教材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洁 《化学教与学》2011,(6):62-63,45
通过对"上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实验技能的衔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这两套教材中实验技能衔接的方式和特点,从而寻找衔接策略,方便高中老师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物化成果。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课程的变革,而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教材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材实现从经典式教材向材料式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学"的方面转变,从静态的课程知识内容的物化形态到课程事件过程的动态创生和展示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下面以四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化学实验题为例,探讨这类试题的命制特点,以期对高考实验复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本土汉语教材比中国编对外汉语教材更受美国大学生欢迎,是由于其在教学理论、背景设置、文化传授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我国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应该采众法之长,结合汉语特点,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注意强化英汉对比,并且形成"试用—出版—修订"动态编修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介绍了气孔的功能,但是没有介绍气孔开闭机理。教师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以及蒸腾作用等原理与过程时都会涉及气体交换的知识。为此,笔者设计了"探究气孔开闭机理"的拓展性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气孔的结构及其开闭机理,更好地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以及蒸腾作用等过程中气体的交换问题。1预实验4月中旬开始做此实验。此时蚕豆豆荚已结,但未成熟。  相似文献   

13.
周春龙 《考试周刊》2010,(33):200-201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全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与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化学概念原理教学需要依托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概念原理的引入、形成和理解等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人教版选修4教材中"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核心内容,分析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困难阐述了体现概念原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实验设计定位、教学整体思路及其中关键实验活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张兮 《考试周刊》2010,(36):202-203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紧扣"群落演替"是一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态发展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  相似文献   

16.
高雪玉 《学语文》2013,(4):11-12
语文课程内容依托教材("课程内容教材化"),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它是具体而动态的,并不是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如何避免这种"教内容"、"教教材"现象,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定位,  相似文献   

17.
使用"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实施教学,教材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中,于"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前安排了题为"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以下简称"探究关系")的相应内容.在揣摩教材编写意图时考虑到:既然教材将"探究关系"的相应内容作为"动能定理"的前置,那么针对"探究关系"所作的诸如"教材文本分析"、"逻辑线索梳理"和"编写意图领悟"的思考,当然就应该结合"动能定理"的相关内容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从2000年起,我国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课改",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课程就是在这场课改中应运而生的一门全新课程,长江文艺出版社(注:下文简称为"长江版")出版的艺术教科书是这一门课程的重要载体。通过该教科书十年实验的总结,分别论述教材的形成、教材的实验过程、实验效果以及实验的反思等,对我国综合艺术课程后续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旻 《成才之路》2011,(23):70-7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对前两章的"基因的有关知识"作了本质性的阐述,又下启后三节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性学习中要领悟"假说——演绎"等研究方法,教材也多处让学生沿着科学发现过程,应用"假说——演绎"的实验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安排学生尝试应用"假说——演绎"的实验方法来学习相关知识。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应用"假说——演绎"进行科学探究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