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折扣现象普遍存在。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信息的表达的折扣现象主要来源于文本编制时的编码损耗、渠道传播时的传输损耗以及用户解码时的"认知-加工"损耗。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机制与操作逻辑,必须着眼于信息触达、信息解码、信息认同这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探讨其形成的内在机理,提升传播效果与质量,这对增进社会共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状态,传播学受众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未能真正透视人类认知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以"认知"为切入点,对传播过程中的接受主体进行考察,探究在动态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大脑、心理机制与信息的交互影响,信息的体内认知传播机制及体外社会环境对信息的认知影响机制等。经考察发现,在体内系统中,经过选择的信息经感官输入后,在体内会被知觉系统加工,这一加工过程伴随着信息的留存或舍弃,最后输出的是新质信息;考察媒介系统发现,新媒介会通过调动颜色、字体等结构性要素来建构思想;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认知受群体意识和规范的影响,在媒介影响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态度与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编辑要善于"借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0,22(6):542-544
在对科研成果评判、扬弃、更新与组织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善于:向作者和审稿专家借"智力",以获得阐释创新信息的能量和增强内在的学术张力;向读者借"识力",以优化编辑创意和修正信息评判标准;向其他媒介借"传播力",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却能"传千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发现,"坏事传千里"的成因与传播过程的诸多构成要素皆有关,受众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都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坏事"传播;传播负面信息并非只会产生消极影响,大众媒体在负面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若能采取正确的应对和引导措施,"坏事"同样可以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构伪信息传播模型和真实信息-伪信息对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群体接受伪信息概率越高,伪信息传播速度越快、范围越广;真实信息在第一时间介入,对控制伪信息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群体真实信息接受概率越高,越有利于对伪信息传播的控制;特定规模网络中第二层邻居的存在对伪信息传播有重要影响,最后得出政府控制公共危机伪信息传播的三个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姗华 《青年记者》2012,(20):28-29
在广告传播模型中,通过广告的传播来给予接收者信息,一方面可增加接收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能影响接受者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信息被一个或多个"接收者"通过各自以往的经验,将象征性的广告语言翻译为自己的理解,①本文对广告传播过程中消费者个性化行为进行探索,从而研究对接受者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静 《青年记者》2012,(3):42-43
信息论基本概念释读 1.噪音 在信息传输数学模式中,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创新.在传播环境中,噪音指任何扰乱或歪曲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能力的事物.噪音存在于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信源、发射器、信号、接收器、信宿这五个环节均受噪音的影响,如编码过程中信息的模糊,媒介传播中的失真扭曲,解码过程中的误解,信宿接收信息中渠道外界的干扰等等.噪音影响了信息正常、稳定地传播,使之无法原汁原味地到达接收者.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聚焦"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的传导过程,探讨该传导过程中搭建共通话语空间的影响因素与具体策略.为实现"形象-声誉"过程的有效传导,企业的国际传播策略应关注四对关系之间的平衡:传播主体中的企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传播媒介中的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传播内容中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传播受众中的前喻受众与后喻受众.  相似文献   

10.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两次提到建设"健康中国",要在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主流媒体提高健康信息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健康危机,健康信息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传递给大众,传播效果明显。但是在一些突发的情况下,健康信息传递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与受众存在信息壁垒以及传播信息同质化的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传播优势勇担使命,对建设健康中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的来源渠道被拓宽,信息传播的内容海量化、方式多样化。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伦理失范现象普遍等问题。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和"姚贝娜事件"报道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给新闻伦理实践带来的威胁与困惑,并就其对策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微信传播为人们获取外部环境动向和变化构建起一个巨大的"信息环境",通过这个"信息环境",青少年将外在于自己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和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在构建"信息环境"的过程中,微信传播像一把双刃剑,既传播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信息内容,也传播了妨碍青少年社会化的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14.
网络意见领袖与新闻真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7.31亿,占总人口近半。网民数量的增加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许多学者认为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去中心化传播,本文认为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去中心化传播的过程而是由"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便是网络意见领袖。本文以网络时代在线意见领袖的概念及传播特征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目前网络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从而总结出信息时代网络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如何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学认为,"传播是信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彼此之间的一个相互交流、沟通、影响的双向过程."如果离开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对象对信息作出反应这一环节,"传播者便难以了解传播对象对信息的要求、希望、评价等,而且无法根据应有的反馈信息调节、改进信息的传播,使之更适立传播对象.离开这一环节,传播过程便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俞超 《当代传播》2011,(1):35-36,39
本文从网络传播技术的文化分析入手,指出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解构-建构"文化身份的技术暴力倾向:网络传播的解构性,不仅表现在对个人传播身份的匿名和消解,还表现在对传统大众传媒"理性"信息传播的反拨、修正和建议,以及其具有多元化、集合性信息合力的议程设置.由网络技术衍伸的传播文化进而导致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使社会文化在多...  相似文献   

18.
将"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式理论与网上公共危机的形成相结合,分析网上公共危机形成过程,即危机信息的网络传播与扩散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网上公共危机综合防范架构体系,即政府是危机防范的主体,网民的防范意识是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核心,意见领袖的引导是关键,非政府组织是支撑,依法科学行政是前提。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象 "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雷霞 《现代传播》2015,(3):135-138
传统媒体时代,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和扩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信息非常容易变异和扭曲,因此容易产生带有不确定性的信息,从而形成谣言。新媒体时代,存储、查询、搜索等数字技术避免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信息的不确定性本应减少,但现实中,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并未减少,反而更多。本文试图探讨新媒体时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技术推动因素。其中,技术提供的虚拟的"在场"感,是谣言蛊惑大众最重要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