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十年代中期涌起于我国文坛的“新写实小说”,是一个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的复杂的创作现象,批评家们对此曾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他们就新写实小说的题材选择、主题定向、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开展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但在诸多评论文章中,有关创作主体的情感态度却少有论述。因此,我不揣浅陋,试图对新写实作家的情感态度作一番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主义”作家登上文坛,掀起80年代文学史上最后一次文化热。这些作家以“零度情感”进行创作,将写作重心移到了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上,在生存状态中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时代的意义。通过对新写实小说中生存意识的研究探讨,可以发现新写实小说创造的独特审美态度、它对文学做出的贡献以及最后走向末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情感的零度介入”是新写实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新写实小说作家们就是不合感情的“冷血动物”。从专业的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情感的零度介入”只是作家在创作文本时所采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此时作为叙述者的作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相似文献   

4.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新写实小说中,作家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态度模式:还原。包括人物的还原、生活流的还原和语言生活化的还原。这种"还原"的态度并不等于作家"零度情感的介入",而是潜藏着深沉的理性批判精神。这种创作方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本文对研究池莉在1987-2002年间的创作所作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从女性主义解读、叙事学、创作主体等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潮流。新写实小说倡导者们高举“还原”大旗,提出新写实小说实现了对人与现实的还原。事实上,新写实小说还原的仅仅是最基本的人性与最基本的生活形态。这种“还原”倾向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因此新写实作家想要在文坛站稳脚跟就必须调整创作理念。从新写实作家90年代的作品来看,新写实作家已经从对人与现实过于偏激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力图挖掘与表现更加丰富的人性内容与更多层面的现实内涵。在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关注最基本的人性的同时,力图表现与挖掘更丰富更复杂的人性内容;同时新写实作家已经不再单纯从生理本能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而开始尝试着从人性、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层面去解读日常生活,揭示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张红梅 《文教资料》2011,(30):19-20
池莉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视角更多投注到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态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世俗认同的作家,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而《烦恼人生》则突出体现了世俗化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涌起于中国文坛,拥有众多作家的复杂的文学潮流,它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人生.而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女作家,她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朴素细腻的创作特色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一员骁将,本文试从在池莉新写实小说的形成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在池莉的新写实的创作中看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从池莉小说向都市传奇小说创作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走向等三个方面寻找两者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创作在大众文化潮起中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存的语境中,原以精英姿态出现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们的写作处于在两者之间摇摆的状态。这造成了新写实小说身份的变异,并使其陷入无奈存在与期待突破的双重境域之中。透视新写实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特别是池莉近年创作的转向,可勾画出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范小青在其长篇小说新作《女同志》中,秉承新写实的风格,创作中又融入了新的写作内涵。凭着对官场女性心理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把握,作家形象地破解了体制内女性心理、性格衍变的心魔,同时也流露了作家自己的心性。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在当代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写实小说对生存“原生态”的揭示,对芸芸众生之“烦恼人生”的艺术再现,对生存本相的揭示,无疑又与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当代走俏的现实根源。本旨在通过对新写实作家总体创作倾向的观照,结合某些具体的本,并从本与现实的双向维度出发,深掘新写实小说所蕴藉、表现的生存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小说”作家们不是自觉结盟的创作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中国作家的心态。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商业化进程高速推进,社会风尚转向了实用化与世俗化,新写实作家们对他们一向承担的启蒙、引导事业感到了迷惑,于是把眼光落在了在庸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他们在貌似零度情感的叙事中表述了他们的生存哲学。他们的新的“写实主义”是作家们对“小人物”式的自我身份的体认。对这种创作心态作深入研究可发现它与中国当代作家的两种特质有关:良知的并不坚定和理性的匮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产生背景、理论准备、艺术实践、创作态度和理想失落等几个方面,对影响颇大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提出了严肃批评,指出这些正是造成目前小说创作集体浮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冯永朝 《现代语文》2006,(11):90-91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轰动文坛,但随即或因对现实和社会的疏远,或因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技巧的玩弄被读者冷落,开始走向沉寂。正当文学似乎已陷入困境之际,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等一大批“新写实小说”相继问世,似一股春风给文坛带来了新的转机,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尽管人们对“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笔者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关键在与它的“新”,而这“新”又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本文拟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取材、叙事态度、结构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入手,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池莉小说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创作注重对凡俗人生的如实描写,具有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和朴实平易的世俗化语言,表现出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在多数的文学史著作和评论文章中,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而其代表作品: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黑洞》;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刘恒的《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则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平庸的原生态,注重对世俗人生的叙写,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意味的思考。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对生活真实性的强调使这些新写实小说读来真切感人。这些小说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时其创作风格之归属也众说纷纭。实际上,在新写实文本中释放着清醒的现实主义气息。正是这种清醒的气息使风格各异的作家们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了相同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在历经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之后,在世纪之交的时刻,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家开始发表作品。这些作家错过了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所经历的八十年代空前的文学盛况,也没有那些作家那么幸运的对外国经典著作抢先占领了高地进行了阅读,他们的小说创作还仅仅主要集中在中短篇上,但是相比之下,他们所处的时代境况更加的繁杂,阅读的资源更广阔,对经典的喜爱更加多元化,创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在其中鲁敏是发表作品较多,同时得到关注比较多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