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的几位文友,有写小说、诗歌、散文的,有写通讯、大特写、大纪实的,有写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爱看杂文。在一起闲谈时,他们很少谈这个话题。但最近有些变化,其中一人对我说,这些天《中国青年报》上的老猫连写了不少杂文说得很过瘾;另一个说,《人民日报》上的金采藢的杂文写得不错,《羊城晚报》的微音、农民日报的官伟勋,都写得多得很……他们忽然注意起杂文,很明显是专栏杂文家引起的效应。我由此想到,报刊为个人特设杂文专栏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它能集中发表某个好杂文家的杂文,使他的个人风格迅速凸现出来。东报发一篇,西报发一块,会淹没所有杂文家的风格。没了个人风格,报纸也很难树立自己的风格。其次是能够形成职业杂文家,推出大手笔。你给了某个杂文家一个专栏,他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业余时间随随便便小打小闹,想写了写一篇,不想写就拉倒。写出好文章也行,写出坏的也可以;有进步更好,无进步也无所谓。因为没有压力!有了个人专栏,编辑要催他,稿子太差要返工;读者要挑剔,自己要面子。于是他就会加紧学习,狠练功夫。杂文作  相似文献   

2.
邵燕祥是个才子,写得一手好诗,新体旧体都来得而且擅名;杂文是当今屈指可数的一家,全国报刊遍地开花,篇篇有斤两,年年出专集;还写得一笔讨人喜欢的好字,当书法家也够格;人又温良恭俭让,正气凛然却又不剑拔弩张。我私下认为他是个“五‘妒’俱全”的人,妒者,可爱得令人生妒之谓也。今年武汉出版社出了一套由曾卓主编的《跋涉者文丛》,燕祥拿出了一本既不述而又不作的《旧信重温》,比“述而不作”更进了一层。这真是聪明  相似文献   

3.
著名记者李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但作为杂文家,还鲜为人知,及至新华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他的《热冷集》,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在《半月谈》常常出现的杂文作者“谈峰”,原来就是李峰呀!笔者借在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有幸聆听李峰教授讲课之余,请教于李峰同志,颇多收益. 有感而发李峰回顾了他初写杂文时的情景:那是1958年,我当时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思潮,写一般的评论觉得不过瘾,有些心里话说不出来,憋得慌,于是便采取了杂文这种形式,一吐为快. “这么说,您是‘有感而发’?”我问了一句。可以这么说.杂文必是有感而发.这种“感”,就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发”,就是议论,议论必是议论我的独特感受,这就有可能说出一些新鲜的思想,如果这些新鲜思想能给人以启发,观点能站得  相似文献   

4.
吉林长春的《杂文选刊》是一本办得很不错的杂志。我是它的一个老读者:这本杂志办了18年,依然保持了办刊的宗旨;“我们深知杂文是一种爱,在它跳动的火焰上,有着杂文家的一片热肠.有着黎民百姓的一份期待。”“坚持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做到这“三真”,真是很不容易。因此我很愿意读它。在许多报刊杂文不大景气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心灵原稿》系著名杂文家储瑞耕的日记选.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65万言.储瑞耕,曾筹创全国第一家《杂文报》,写作了大量杂文、时评和关于杂文创作的文章.他主持的河北日报一版“杨柳青”时评专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新闻界的关注,《新闻战线》在“怎样办有特色专栏”征文中作了介绍和肯定;本刊曾以《笔中的人生》为题介绍过他刻苦写作的事迹.这里发表他写的几则有关写作的日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文学史和新闻史上,办一张以刊登杂文为主的周报,过去是不曾有过的。1984年10月2日,全国第一张《杂文报》应运而生,老杂文家称之为“破天荒”的事。许多杂文作者盛赞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绽开的花朵。但是,也有一些好心人不无担心:杂文难写,杂文家难当,《杂文报》更难办。究竟《杂文报》能办多久?能有多长的生命力?这个问题的提出,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不需要一张《杂文报》?二是这张报纸能不能办成具有鲜明党性的社会主义报纸?回答是肯定的:一、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翼,为社  相似文献   

7.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知识分子,是一些特殊人物。他们有激动不安的灵魂,有敏锐的感觉神经,尤其对社会中暴露出来的弊端,有着异乎寻常的感受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徐震(公今度)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解放初,他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留校,开始在校刊用丁艾的笔名写杂文,而后就在《新民晚报》的副刊《繁花》和《红雨》上发表,得到了著名杂文家林放的鼓励。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每周至少一篇,仅两三年的时间,就发表杂文100多篇。1966年“文革”一开始,他就因为写了“三家村”式的“黑文”,而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到来前夕———2000年11月7日至11日 ,人民日报在北京怀柔首次召开“金台杂文”和副刊研讨会 ,一批著名杂文家加盟 ,邀请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天津、四川、安徽、山东等地共20余人到会 ,探讨振兴杂文。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杂文研讨会主持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蒋元明 ,首先介绍了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的杂文 ,他说 :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文艺副刊杂文。粉碎“四人帮”以来 ,副刊杂文更是有了大发展 ,已先后结集出版了《纵横谈》、《不惑集》、《阿Q真的阔了起来》和《同志颂·小姐辨》、《风云变·警钟鸣》几本选集。前两部…  相似文献   

9.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0.
由河北《杂文月刊》、《今日浙江》杂志社组织的“全国首届报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10月12日至14日在杭州召开。于光远、邓伟志、严秀、冯英子、何满子、邵燕祥、牧惠等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80余家报刊的杂文编辑和著名学者、杂文作家13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国平到会看望与会代表。据称,这是近20年来杂文界人士一次较大规模的聚会。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一家报纸上刊登过一篇议论“杂文和杂文家”的杂文,其中有一节文字是谈“杂文家的穿着”的。杂文家穿着的是什么?文中写道:杂文家穿着的是“蟒袍玉带厚底儿靴”。杂文家为何这等打扮?文中写道;因为杂文家“是言必称古的”,“每篇或开头、或中间、或煞尾,不把太史公乾隆爷请出来顶一  相似文献   

12.
舒展     
丁聪 《出版参考》2010,(10):M0002-M0002
舒展,杂文家。湖北武汉人。著有《辣味集》、《牛不驯集》、《当代杂文选粹·舒展之卷》、《调侃集》和《有戏没戏集》等。  相似文献   

13.
某报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杂文的福气——<微言集>序》。盛赞《微言集》作者“逻辑思维中,用激情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微言集》这本书写得如何,序文是否有真知灼见,姑且不论,书名“微言”,就叫人  相似文献   

14.
杂文又是笑的艺术,无论阐述多么高深的道理,也常常以幽默出之,使人在笑中领悟。不少作者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文章写得使自己不禁笑出声来,往往能引发读者的笑声,产生奇效。这笑声,当然与作者引用喜剧性材料不无关系,但不能不归功于作者运用了笑的艺术寓庄于谐是杂文的重要特点杂文说理,不能正襟危坐指点呵斥,常常寓庄于谐,在说说笑笑中阐明真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文应“杂以谐谑”。所谓“谐谑”,就是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文学史和新闻史上,办一张以刊登杂文为主的周报,过去是不曾有过的。1984年10月2日,全国第一张《杂文报》应运而生,老杂文家称之为“破天荒”的事。许多杂文作者盛赞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绽开的花朵。但是,也有一些好心人不无担心:杂文难写,杂文家难当,《杂文报》更难办。究竟《杂文报》能办多久!能有多长的生命力! 这个问题的提出,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不需要一张《杂文报》!二是这张报纸能不能办成具有鲜明党性的社会主义报纸!回答是肯定的:一、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种舆论工具,这样一张报纸是需要的;二、只要她于党于国于民有益,能为社会主义事  相似文献   

16.
杂文六弊     
写杂文本来不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许多杂文家,竖旗文坛,横扫千军,誉满当世,而现在弄得有点玄,坊间出书。大学讲义、名人演讲,喋喋不休地谈杂文作法,似乎写八股,怎样破题,怎样起讲、入手、起股,怎样束股;一些杂文说教,也诌些“短小精悍”、“因小见大”、“尖锐洗炼” ,“匕首投枪”之类的天经地义、不说也明的多余话。所以写杂文的,拿起笔来,如扛千斤之椽,惶惶然不知所措。况且杂文界有一种通病,如谈“针砭时弊”,则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罗列一大堆。杂文需要“针砭时弊”,李夫说报纸要有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知道顾行的名字,是在天降文祸的“文革”之初,物伤其类,偷偷地关注一些杂文家的命运,才知道顾行是“三家村门市部掌柜”.大概是1966年7月,有一天北京晚报的通栏标题是“不准顾行为资本主义鸣锣开道”.过去他的数百篇杂文是以戈陈、小青之类的笔名发表,他的三篇传世杂文《“人”“兽”之  相似文献   

18.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19.
赵超构是全国知名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以评论和杂文特长,赢得读者赞誉,被誉为“名噪文坛的杂文巨擘”。夏衍同志说:赵超构是继承鲁迅杂文光辉传统的一员宿将, 赵超构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经济,1935年毕业,到南京《朝报》做编辑工作。在《朝报》工作三年,1938年又到重庆《新民报》当主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晚报,先后担任过主笔、记者、总编辑、社长之职,是我国新闻界最早办晚报的老前辈。早年在《新民报》副刊写短论,就用“沙”的笔名。解放后是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这家报纸有个“未晚谈”专栏,专登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写的短小犀利,笔锋峭枝。别具一格的杂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20.
历 史徐徐地行进到了一个新世纪———第二十一世纪。新世纪 ,为杂文的发展提供了新天地。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杂文的尖锐性、针对性、时效性 ,这个问题既是广大读者对杂文的期望 ,也是杂文自身发展的需要。2001年2月1日 ,为繁荣杂文创作 ,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汇报》联合举行“新世纪杂文创作座谈会”。丁法章、邓伟志、丁锡满、林帆、徐开垒、张林岚、吴兴人、司马心、叶辛、刘金、沈扬、王建平、冯英子等30余位杂文家和杂文作者与会。丁法章作为东道主 ,对上海杂文家来文新集团聚会 ,表示热烈的欢迎 ,并希望多产高质量的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