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何晏、朱熹沿袭郑玄对孔子《论语》中“文献”之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提出质疑。根据古文中对“献”的诠释及孔子时代古文中“献”的字义,认为如下两种诠释更为符合孔子“文献”之意:(1)所献(出)之文;(2 )“典籍”(典章制度之书)。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文献”郑玄注的历史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指出郑玄“文献”观是与知识管理观念相一致的。并对“文献”之“献”做了补充注释,指明了“献”在知识信息存贮及传递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仪礼》郑玄注“凡牲体之数及载,备于此”,然牲体之数为二十一体,经文序列十九,其他二体尚无明文。贾公彦合二觳为二十一体;朱熹首倡取二髀去二觳,辩难贾疏。敖继公申述“觳非正体”。清人姜兆锡辨贾疏前后相互抵牾;秦蕙田等论觳亦非正体;三礼馆臣以祝用髀,佐证髀为正体。依据经注,可证髀为正体,而觳非正体,只是全体,因此,牲二十一体当增髀去觳。并且,觳髀之争隐含了祭祀用体与骨体性质、使用者及其与礼结合的规则。  相似文献   

4.
马端临及其文献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析元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的编纂目的及所提出的文献概念入手,对马端临的文献观做了初步的讨论,认为马端临的文献观已蕴含了现代文献观的一些萌芽。  相似文献   

5.
我们讨论的,是我国古代的文献。这里,首先谈谈“文献”这个词。 “文献”首见于《论语》“文献”作为一个复合词,表述一个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对“文献”意义的训释 孔子所说的“文献”,指的是什么呢?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他说:“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显然,郑玄以“文章”释“文”,以“贤才”释“献”。那么,孔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6.
春秋末期之儒者德行如何?历代学者十分关注。《儒行》是《礼记》第四十一篇,比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末期儒者的十六种高尚品德,故名“儒行”。但《儒行》的作者和成篇年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同意郑玄的观点,认为《儒行》是孔子之作,大约成篇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  相似文献   

7.
一、文献的概念在汉语中“文献”一词的出现似乎比“图书”早。前者见于《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而后者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若把这两个字分开,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所载“河出图,洛出书”,但尚未连成一个词。据宋代朱熹的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其又是指历代典籍和熟读典籍有学识的贤人。可见“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两个因素。元初,马端临以“文献”一词作自己著作的  相似文献   

8.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9.
也谈文献学     
文献,文献学,近年来谈之者日众,专著丛出,但观其名实,并不一致。“文献”一词由来已久,但现代所称文献与古代已有很大不同,宋代朱熹注《论语》时认为“文,典藉也,献,贤也。”近年来,做为“国家标准”颁发的《文献著录总则》中对文献的解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与某些同志的解释是一致的,如严怡民在《情报学概论》中就认为:”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称为固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但是与此相反,有权威性的辞典《辞海》中释“文献”则为:“专指有  相似文献   

10.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11.
曾主陶 《图书馆》1991,(2):19-21
赐书、颁书与文献的定向流通(下)与赐书相关似的另一种单向文献流通形式是颁书。颁是颁布、下发之意,颁书是封建皇帝或中央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下发一些在民间尚未流通的文献,或流传已较稀少的文献,这是一种积极的、强制性的流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封建统治者的法令和思想意识得以迅速地实现,封建的传统文化也藉此得以延续。文献的颁发制度导源于周代。《周礼·春官外史》云:“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汉郑玄注云:“谓若《尧典》,《禹贡》,达此名使知之”。宋王与之《周礼订义》认为:“古者邦国之书皆赐于王,其国已有此书,惟达其名,使天下知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语,有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众所周知,这是“文献”一词的最早的出处.宋儒朱熹《四书集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是关于“文献”最初词义的最为经典的解释.如果将孔子话语中的“礼”理解为文化的象征或者代表,那么,“文献”显然是文化传承所赖以不坠的重要依据.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文化传承所依靠的物质载体,“献”主要是指文化传承所依赖的人才条件.  相似文献   

13.
张舰戈 《兰台世界》2016,(11):46-48
马端临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江西饶州乐平人。他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写成《文献通考》一书,成为后世典章制度的经典之作。《文献通考》作为马端临用毕生心血完成的典制体巨著,集中体现了其"会通因仍之道"和"变通张弛之故"的史学思想,而其他史学思想在整个《文献通考》中也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唐宣宗以下的唐末科场,是唐代科举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马端临(文献通考)特别指出了当时最重要的进士科所存在的问题,所谓:“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卷29)。马氏所谓“唐之晚节”,没有确指其时代,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史书所记载的唐代科场的种种弊端多集中于宣宗之后,随唐朝末世的来临而呈激化之势。目前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以傅项综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以及吴宗国先生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最为深入,但两书对宣宗以下的问题往往作为历史的延续而不做特别的分析。唐末科场的黑暗往往被视作末世的衰…  相似文献   

15.
黄光 《档案》2008,(2):21-2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著书甚多,完整流传至今的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的注,其它都已失传。  相似文献   

16.
《礼记》是儒家有关“礼”之“记”的资料汇编。郑玄《礼记注》是一部全部笺释《礼记》的专著,其注多存异文,择善而从;校勘经文,非常详密;又《注》文博综兼采,力求简明精确,以至于《注》文往往少于经文。《礼记注》的版本可考者主要有敦煌卷子本、石经本、刻本三大类,其中刻本以《四部丛刊》本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简论两汉时期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与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图书馆论坛》2001,21(4):98-100,105
以大量的史实,证明了两汉是我国文献学的奠基时期。从两汉历代重视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到取得了文献学的累累成果;司马迁系统整理西汉文献成中华千古第一部通史--《史记》;刘氏父子编《七略》开我国古典目录学之先河;东汉班固著《汉志》成我国史志目录之鼻祖;郑玄遍注群经等,都体现了两汉文献学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8.
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马端临著述《文献通考》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讹误之处难免.本文对其中帝系考部分内容略作分析,以期为研读和运用《文献通考》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背景与缘起、运作情况、发展态势、社会和经济效益、运作之道及前景展望等方面阐述了江苏省高校图工委读者工作委员会创建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通用借书证”的思路、理念和经验,并指出在新时期,通用借书证模式已成为与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鼎足而立的文献资源共享三种模式之一,成为图书馆拓展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郑玄注《尚书·禹贡》每每引用"地理志",此"地理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不合之处却可得到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的印证,当为《东观汉记》之地理志。《东观汉记》地理志编纂于桓帝前期,此后马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郑玄游学关中,在融门下七年,得以采地理志注《禹贡》。文本比勘显示出《东观汉记》地理志处于《汉书·地理志》与《续汉书·郡国志》之间,当为《郡国志》的直接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