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庞德《神州集》个案为例,试图寻找庞德翻译研究的多元系统理据,以期发现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庞德翻译创作的影响因素,透过译者动机、接受者和目标语文化角度审视庞德译介策略。  相似文献   

2.
自1831年第一个《千字文》英文译本问世以来,已经出现了27种《千字文》英文译本,纵观《千字文》英译二百年来的历史,译者身份、译者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译者身份上,《千字文》的英译者先是以传教士等身份的外国人为主,近来的译者则以中国人为主。翻译目的上,早期译者注重通过翻译《千字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近来的译者则通过翻译《千字文》对外传播译介中国文化。翻译策略上,早期译者不重视《千字文》的诗学特征,近来的译者则力图再现《千字文》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选集》英译长达数十年之久,是中国翻译史上一次严肃重大的翻译活动,是国内外著名翻译家和学者的智慧结晶。勒菲弗尔指出翻译即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操控。本文从诗学操控的主流诗学角度出发,从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主流诗学的操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译者迎合主流诗学有利于正确传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4.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杜家怡 《培训与研究》2008,25(7):126-127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8.
通过意识形态分析,重新解读了庞德英译《论语》中的"不忠实"现象。庞德翻译的《论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及庞德个人的意识形态:对新诗学的追求以改变维多利亚时代单调低沉的风格;对新的伦理道德的传播以求拯救日益没落的社会秩序等等。要对其译文做出公正、历史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将原作与译作进行对比,并做出忠实与否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基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本文探讨了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的"不忠实"现象,分析得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受意识形态与诗学规范的影响。此外,译者由于对汉语的语言文化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导致改写失误,因此译者不能一味地为了适应译入语的诗学规范而损害原文的逻辑关系,要认真推敲上下文,保证译本的流畅度,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杨雪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82-85,88
本文在回顾中外文学翻译策略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以唐诗《破山寺后禅院》不同时期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分析支配翻译策略的种种规范,从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诗学传统、不同翻译目的等因素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文章指出,只要不同语言和文化间仍存在差异,文学翻译策略的演进便会不停地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落叶哀蝉曲>多次被各翻译名家译成英文,其中庞德、翟理斯和韦利的译文最具代表性.三位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遵循各自时代的翻译规范、选取了各异的翻译策略,从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译诗.译者如何在双重制约下制定翻译策略,将影响到译诗能否被译入语世界顺利接受.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Evan-E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分析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化的认同程度及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的位置等诸多因素,皆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觉,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就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如何处理翻译的几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已被淘汰,有的仍具生命力。鲁迅翻译的得与失,不仅跟他的外语、汉语修养有关,也跟他在特定时代的文化追求分不开。如何处理译者与读者的关系、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关系,鲁迅在这方面费尽了心思。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译入语内的诗学是翻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操纵因素,汉语诗学是一个多元的、不断演变的、较为独立的文学观念总和,译者和读者仅仅是片面地掌握并操纵诗学中的极其有限的规范。朱生豪使用白话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时,以包容的态度接受了欧化标准,并试图与传统诗学调和,采取了操纵改写策略,主要是顺从了汉语白话的诗学规范。  相似文献   

17.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时政文本翻译受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无论从译者的翻译策略选取方面,还是在文本翻译目的确立方面,都体现出了更多的翻译诗学性质。从翻译诗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在增强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视野下,可为探索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时政文本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作为翻译文学的主要生产者,译者有彰显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会通过其个人的诗学倾向和翻译策略来影响主流诗学规范的形成。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译者如何通过个人的诗学观来操纵翻译经典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翻译研究文化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研究傅东华的译作《飘》。从而得出结论,改写理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探控着翻译活动,影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