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与西藏农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冰川消融、冻土层融化、山泉数量减少、极端气候和灾害性天气常态化、新病害与虫害发生等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西藏农牧业发展的脆弱性,提出了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给西藏高原农牧业发展带来积极一面和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趋利避害、杨长不短的原则,根据西藏农牧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农牧业发展潜力来增加当地收入、积极提高应对能力;着力保护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负面影响。以这两方面为主线,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甘肃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受到经济基础薄弱、生态脆弱和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等多重约束,其特色农牧业创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依据当地制度、资源和文化环境实际,从农牧业资源创新、农牧业技术创新、农牧业经营创新、农牧业环境创新四个方面,对甘肃民族地区农牧业创新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为甘肃少数民族特色农牧业发展壮大、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影响,提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简要叙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格局与游客行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效益等5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伟娜  闫慧敏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3,35(5):1075-1083
气候变暖与高强度放牧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影响到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牧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策略上不同.为掌握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的生计状况,认识不同草原区牧民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原区的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和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荒漠草原区的正镶白旗(以下简称白旗)为案例区,通过对牧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草原区牧民的生计资产配置状况.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西乌旗地区牧民的人均自然资本是荒漠草原区白旗的1.9倍,经济资本是白旗的1.8倍,物质资本是白旗的2.0倍,社会资本是白旗的1.3倍,人力资本也略高于白旗.两个草原生态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差异.典型草原区牧户在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本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对丰厚的以牲畜为主的经济资本,巩固居民住房、牲畜棚圈和牧业机械设备等物质资本是该区牧民增强抵御气象灾害能力的主要生计策略.而荒漠草原区牧民自然生计资本薄弱,经济资本积累不足,由此引发的对草地的生计依存性下降削弱了该类区域改善牲畜棚圈和增加牧业机械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的增长动力,牧民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及牧区的可持续能力因此更加脆弱,寻求第二职业、发展生计多元化成为该区牧民改善生计状态的主要策略趋向.  相似文献   

6.
陕南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徐洁  黎洁 《资源科学》2018,40(10):2002-2014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脆弱性评估为易地扶贫搬迁在生计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研究通过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运用生计脆弱性指数衡量农户的生计脆弱度,探讨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指数及其维度的差异,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估计农户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和生计脆弱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工程移民的生计脆弱性指数分布不均,内部分化明显,生计脆弱度相对较高,而各种安置方式的农户群体之间均在生计上表现出一定的脆弱程度。高收入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偏态分布,表现为相对低位均衡化。随着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的提升,从单一生计户到多种生计户,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均趋于升高,而两种生计户的生计脆弱度最低。风险冲击、信贷可能性和已搬迁时间以及家庭规模、家庭负担比、教育和对周围人信任度均是影响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的重要因素。针对项目区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差异和重要影响因素,提出降解生计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傅崇辉  郑艳  王文军 《资源科学》2014,36(7):1535-1542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具有交互关系,发现和挖掘具有协同关系的行动有利于低成本应对气候变化。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后发现,减缓和适应行动存在协同关系且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主要发生在区域和部门层面,但由于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较为滞后,减缓和适应行动协同关系研究面临样本不足、研究工具有待开拓等问题,研究边界也有待确定。能源系统受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减缓和适应行动之间存在大量自发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关系,具备进一步挖掘协同关系的条件。建议从能源系统入手,增加能源系统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协同关系研究补充适应行动样本;借助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对减缓和适应行动的协同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开拓适宜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辨识能源系统中具有协同关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重点阐述了加强区域人工增雨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为防灾减灾、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农牧业提质增效,从而保障区域经济稳步发展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8,(4):5-5
应用相对低成本的适应技术和措施,同样可以达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的。在日前召开的中英气候变化合作项目适应技术集成及示范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中,适应技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这一点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宁夏示范项目”中有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未来可能面临更高的气候变化风险,在海岸带地区开展气候变化适应举措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基于"感知-适应"分析框架,以胶州湾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1980-2010年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事实、当地居民的感知及其与气候变化事实的偏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胶州湾地区近30年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变幅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当地居民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对具体气候要素的感知与实际变化存在一定的偏差。考虑到参考时段的关系,居民对极端事件的感知与事实一致性程度较高。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感知与适应措施的应用程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胶州湾地区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采用程度不高,适应措施的采用比例和适应措施的多样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郭浩  江耀  王静爱  梁勤欧 《资源科学》2021,43(9):1889-1902
气候变化背景下旱灾频率、范围和强度的增加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解旱灾风险防范过程中,农户行为与政府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促进农户与政府风险防范协同一致,本文从提高经济收入和增强干旱适应两个维度评价内蒙古兴和县农户的种植策略及其与政府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并计算一致性指数。结果表明:①有81.67%的农户种植策略受经验影响较大,选择种植适应性较高的作物,农业种植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其种植策略更侧重干旱适应性,以保证稳定的农业生产;②根据农户种植策略与政府目标的差异,可将农户划分为4类,其中高收入-高适应型农户仅占9.98%,且主要分布在兴和县政府驻地附近,约有20.69%的农户属于低收入-低适应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北边界地带,其与政府目标的一致性水平较低,一致性指数平均值为-0.106,低收入-高适应型农户和高收入-低适应型农户分别占所有农户的60.26%和9.07%;③总种植面积和作物多样性两个因素对农户种植策略与政府目标一致性影响最大,其中作物多样性对经济收入偏低农户的目标一致性有正向影响,而对经济收入偏高的农户则具有负向的影响。本文可为旱灾风险防范相关政策制定,提升综合风险防范水平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利芳  任学慧 《资源科学》2012,34(2):273-279
选取大连市1960年-2009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orlet小波分析探讨了近50a大连市气候变化特征,表明50a来年均气温显著上升,其中冬、春季的增幅最大,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过程。在此背景下,根据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原理,选取社会、经济、农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大连市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2000年-2009年气候系统与评价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然后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判定大连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大连市气候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评价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而且两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2009年大连市气候变化的适应度总体上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下滑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草原恢复与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草原总面积为392.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0.9%,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草原发生了大面积、不同程度的退化。迄今,"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分析了我国草原恢复与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的对策,旨在为我国草原的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草原正在从"公地的悲剧"向"围栏的陷阱"发展,牧民一方面看到围栏造成的种种危害,而另一方面家家户户又身不由已地被迫围栏草原.本文分析了这种困境的根源,认为在目前不完善的管理制度环境下,草原退化是理性经济人抢占草原的饲草和水资源等无主租值行为的必然均衡结果,而其解决措施不是鼓励围栏到户,而是多样化的地方社区自主治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达拉特旗设立典型农户利用大棚、温室种植蔬菜的试验示范,从菜种、品种选择、育苗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施肥以及种植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适宜本地区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并通过产入与产出比为中国落后农区的菜农指出了一条发展经济达到小康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李小云  刘慧  杨育凯 《资源科学》2015,37(11):2261-2270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明确农户生产行为是否受此影响,是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关键。以华北平原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微观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评估干旱及生计资本等因素是否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及其影响在不同类别农户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干旱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是农户应对旱灾的主要措施之一。生计资本差异也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构成显著影响,尤其是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越丰厚,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越少。此外,农户内在特质和外在自然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农户家庭基本状况、种植结构和所在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等。为提升农户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相关政策制定应根据不同因素影响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发展、管理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定、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②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③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④游牧与半游牧系统;⑤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⑥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⑦狩猎-采集系统。在项目准备阶段,选择了6个国家的5种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又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增加了另外两个国家的传统农业系统。这7个试点包括:秘鲁的高原农业系统,智利的岛屿农业系统,菲律宾的稻作梯田系统,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绿洲农业系统,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肯尼亚的草原游牧系统,坦桑尼亚的农林复合系统。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将利用这些GIAHS试点开发出一种基于适应性管理的保护计划,并探索该系统的经济可行性;确定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保护小型农户/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和本土社区适当的权益。 该项目所推动的动态保护途径将:①允许农民进一步改进这些在保障食物安全和人类福祉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农业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②支持政府在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进行现地保护过程中所制定的保护政策和激励机制;③承认当地社区和居民享有食物、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成就的权益;④明确对于遗传资源的现地保护与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地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途径的需要,通过强化社会-环境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农业系统的动态平衡,以确保不断适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2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转出均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中西部,而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在两时段耕地转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均较大;3分析耕地转出区降雨量和农田生产力分布特点的结果表明,1991-2000年间在0~250mm降雨量较低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高,在各NPP区间分布较均匀且多集中在低NPP值区域,2001-2010年间在各个降雨量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均匀且偏小,集中分布在(50~150)g C/(m2·a)NPP区间。散点图分析表明1991-200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700~1 200)g C/(m2·a)NPP中高值区域,270~350mm降雨量中值区域,2001-201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10~70)g C/(m2·a)和(400~700)g C/(m2·a)中低值NPP区域,200~340mm降雨量中值区域,总起来说低降雨量和低NPP值区域容易发生耕地转出,但在一些降雨量和NPP值并不低区域,耕地转出情况依旧存在,耕地转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受多因素驱动。  相似文献   

19.
张彧瑞  马金珠  齐识 《资源科学》2012,34(10):1922-1928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已为众多科学家关注。二者的影响谁起主导作用,贡献率究竟有多大,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主观赋权法和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客观赋权法,计算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贡献率,最终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计算了二者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权重系数分别为52.63%和47.36%,这表明气候变化因子对水资源的影响要大于人类活动因子对水资源的影响;②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流域内部存在差异,其主要表现在:中游地区的气候因子对水资源的贡献率最大,是区域内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真实的反映;上游地区由于积雪的消融和积累过程使得气候因子的贡献率较小;下游地区受降水效率和可供蒸发水量的限制贡献率也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