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记不清是哪位前人说过这样的话:摊好书如对佳人。今见已故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先生1961年所作《卖书》诗,第一首云:“爱书曾被目书痴,今日卖书如卖儿。小市青缃百卷掷,山妻红泪两行垂。”其他首又有“书痴原爱书如命,无奈翻书不救饥”、“万事无如吃饭难”等句。如此诗句,读来教人倍感心酸。两年后,罗先生又有《简张一纯先生》诗,还是谈书的,又谈到自己卖书事:“有书岂必久,八口日须糊。并州来几载,立券数烦吾”,句下自注曰:“予来此已卖书数部。”一个爱书如命的学者、诗人,为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而卖掉心爱的书,…  相似文献   

2.
有些人在烂掉,我说的足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一个名叫“陈村”的上海男人。 他喜欢整天在网上和一帮网虫厮混,那是我管不着的事。只是有一天,他忽然在电视机里倚傻卖傻地攻击起了现代诗,让我直想冲过去揪住他的脖领子。 “小说家一说诗,诗人就发笑”。说此话的是诗人徐江,他真是一不留神说出了一句当代名言。女小说家赵凝在一篇主要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论著《飨宴》里,曾就诗歌发表这样的见解:“诗不是别的,只是按照音乐的道理去安排的词章虚构。”因此,但丁以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文艺理论批评大家克罗齐,也持类似的观点。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则发表了这样精彩而绝妙的见解,他说:“什么是诗?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这么说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诗是最难获得广泛传播的文学品种。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清朝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而英国诗人拜伦则说道:“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相似文献   

4.
俄国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其名作《沉默》一诗中说,“词啊,请回到音乐中去”……。这是一句并不突兀独立的诗行,因为此段诗中的内容一直在呼唤着音乐。“她暂时还没有诞生,/她就是音乐,就是词”,“但愿我的双唇能够/获得那初始的哑音”/。诗中之“她”是谁?是缪司,是诗神,自不待言——实际上,是曼德尔施塔姆对于诗之产生孕育时一种音调之没有发生——即将发生时,孕育与酝酿于胸的一种节奏感,旋律感  相似文献   

5.
IT精灵曾敏     
《大观周刊》2006,(45):25-25
有人说IT女人像内存:温存后便会忘了你;有人说IT女人像网络:难以掌控;有人说IT女人像服务器:每当你需要时.她都在忙别的;还有人说IT女人就像多媒体;表面上.可化腐朽为神奇…IT女性到底啥样?是美女还是恐龙?曾敏告诉你。 美女因工作加班.把办公室当家——似乎是个神话.但是这样的神话在曾敏的工作当中却时常出现;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纯情“傻”丫头.如今.日渐成熟的“傻”丫头仍旧可以“傻”到为了制作网页而工作到凌晨5点钟.可以“傻”到为了让网页更漂亮反反复复地修改。没想到吧,IT美女外表很炫.却有一颗单纯的“芯”。[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6,(4):107-107
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同时代人的英国著名诗人本·琼森,在莎翁“默默无闻”逝世七年之后,于1623年写出《悼念我心爱的威廉·莎士比亚大师及其作品》一首长诗,“一位成功的诗人,靠功力,也靠天分。你正是这样的诗人!”这诗大胆的赞美与措词的慎重,用我国戏剧家李健吾的话来说:“用的字句简洁而又有分量,有几行诗已经成为定评定论,为后人所乐引乐道。”  相似文献   

7.
写评论首先要寻找论题。怎样寻找论题,获得评论的机缘?不同的评论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清代有位诗人在谈到寻诗的问题时作过这样的概括:“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这位诗人将诗的寻找概括为两种方法:其一,“诗来寻我”,其二,“我要寻诗”。并描述了各自的情形:“诗来寻我”,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题材,在瞬间的咀嚼与思考中,形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便呼唤着、吵着要诗人去表现它;“我要寻诗”,则是诗人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存,冥思苦想,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一般人的想象中,现代诗人朱湘应是一位脾气乖戾、性格孤傲的“奇人”,奇得让人不敢接近、令人无法忍受。可他的朋友告诉我们:“熟识子沆(即朱湘——引者)的人,方始知道子沆的人是这样的清高,这样的直爽,他待友人的心情是这样的忠厚。”(柳无忌:《我所认识的朱湘》,载《二罗一柳忆朱湘》,三联书店1985年版)在同一本书里,我们还发现,朱湘原来颇有几分洒脱呢。有一年冬天,有人在上海的《幻洲》上写文章骂朱湘,把他的诗比作程砚秋的戏。他的朋友罗(日岂)岚气不过,写文章替朱湘鸣不平,并把这事告诉了朱湘。朱湘回信道:“骂也好,赞也好,反正我的诗不会损害毫末的。(日岂)岚,你让他们去吧。”(罗(日岂)岚:《朱湘》)朱湘生前树敌颇多,他的仇敌们恐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杨巨源诗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家”所以钟情“新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懂得“上林花似锦”,来自“绿柳才黄半未匀”。 人才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具有“诗家”的眼力和胸襟,当好“育花人”,给“绿柳才黄半未匀”的作者以更多的栽培和支持,而不应坐望等人才“花似锦”时,才去当一个“看花人”。 鲁迅便是这样的“育花人”。他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者中间可选之才,奖掖备至,稍可录用无不从宽。鲁迅编过《未名丛刊》,别说译刊的译者无…  相似文献   

10.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新出版了一本《少女诗萃》,收录了方青卓少女时代的一首诗——《献给远方的风帆》。从书店买回来读罢便打电话祝贺她,最后让她请客。她在电话里骂我祝贺是假,敲竹杠是真,然后哭穷说那些稿费请客还不够塞牙缝的,又说幸而看诗的人不多,不然她倾家荡产也请不完客。玩笑过后,言归正传。我问她最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93’中国农民文艺晚会”上节目通过没有?这台晚会里,方青卓除和《一村之长》中的杨子纯、赵本山等原班人马客串一下外,还要和一个犹太留学生合演一个  相似文献   

11.
急色     
古代有个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促狭之人,在每一句诗后面又加了几个字,改成:“久旱逢甘雨——夹冰雹,他乡遇故知——索债人,洞房花烛夜——遇石女,金榜题名时——同名同姓。”成为了四大倒霉事。  相似文献   

12.
一开饮就是酒百杯,一挥笔便是诗百篇,——他似乎超过了“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纪录。这位破纪录的人,就是宋初颇有名气的诗人张伯玉。北宋末蔡像(铁围山丛谈)卷三,记载了他如此惊人的本领:“(张伯五)名重当时,号‘张百杯’,又回‘张百篇’,言一饮酒百杯,一扫诗百篇故也。”可惜这位“张百杯”或“张百篇”,林史)本立传,流传至今的事迹已经不多了,诗文集也久已失传。幸好其散见的作品还不少,今人所编(全宋诗),收其诗二卷,共一百零几首,性来文)收各体文六篇,加上各种典籍的零星记载,我们尚能大致了解他的身世和风采。…  相似文献   

13.
“诗餐”辨     
诗可吟,可诵,可读。有道是,好诗不厌百回读。然而却从未听说过——诗可餐。近读几位诗人轶事,始知诗亦可作餐。南宋诗人杨万里,读唐诗着魔,诵半山(王安石号)集入迷,竟以诗“当早餐”:  相似文献   

14.
这的确可以说是一篇在写作上自成一格、别开生面的新闻作品。说它是新闻作品,是指它作为一种消息的体裁而言的。你如果把它当作消息来读,它首先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这样一段文字: 只要他愿意,他每月可以赚几千元。但他摇摇头——不干;她要是愿意,有可能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但她却选择做一名售票员。  相似文献   

15.
一向喜爱戴望舒的诗,却始终未敢置一辞。庚午小暑日,再次读过诗人的诗集全编,忽然又想说点什么。自然我的兴趣不在考察他的诗是象征主义的,抑或否;也不在研究它是消极的,抑或否;更不欲探求其中包含了怎样崇高伟大的思想。我只是一个“篱边探首”的“陌生人”,想偷窥这“深闭的园子”中是否依然生长着不败的鲜花。如同我与诗人的阻隔是迢遥的一般,在戴望舒的诗中,我看到了那样多的迢遥——迢遥的太阳,迢遥的潮汐,迢遥的云山,迢遥的旅愁,迢遥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固然很“著名”,但是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火红过,红火得有点“委屈”。张颐武被卷入一场莫明其妙的论争,而且纯属意外——是媒体对他的“误读”。许多媒体的转载中都有令人耳熟能详的一段话:“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张教授在博客中介绍,这引号中言之凿凿的句子其实是来自某报记者的编造,更甚的是在那篇文章中还用了这样别有用心的标题—《孔…  相似文献   

17.
杨雨 《中国广播》2004,(7):54-5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相似文献   

18.
别林斯基说:诗人“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人”。(《评莱蒙托夫的诗》)当然,诗人应该用自己的作品说话,然而比作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品质,即诗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真正的诗人,不仅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军区南京疗养院工作的邢曼丽,珍藏着一幅字为“美”,那是中国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文怀沙老教授赠给她的,意为美丽的眼珠在转动。她出生在书画之乡陕西长安,年幼时常跟着私塾先生写大字、描红。据说那私塾先生是小说《白鹿原》中原形牛才子的学生。也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在墨香飘逸的环境里,她与笔墨结了缘。1979年入伍成了一名白衣天使后,那些“文房四宝”也跟随她步入军旅生涯,有时兴趣一来,深更半夜还从床上爬起铺纸摆砚。她说要是几天不换笔,手就发痒。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她的谦虚好学、诚恳为人赢得了不少书法界名流…  相似文献   

20.
《新闻知识》1986年充4期刊登张永祥同志的《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的过客》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贾岛‘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查,这句诗不是贾岛所作,而是晚唐诗人卢延让的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