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现在有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作用。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联系生活来学习,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写作特点。而联系生活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亲密接触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语文,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4.
重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教学实际从“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两方面进行探索。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教学生活化:教材处理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让生活渗透语文: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联系学生实际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6.
林坤 《考试周刊》2014,(96):36-37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增加信息接收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让生活与语文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7.
张莹 《教师》2019,(10):42-43
语言知识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阅读、沟通、表达、交流,或是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所以,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让语文与生活近距离接触,打造以生为本的生活化、开放性语文课堂。在语文学习时,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渗透生活情感、组织生活活动、构建生活课堂,都是让语文与生活近距离接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0.
青年名师杨树亚认为:生活中只有语文的语文教师是苦行僧式的教师.生活中没有语文的语文教师是名不副实的语文教师。只有让语文首先融入教师自己的生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以创设、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语文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链接生活,教师要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高职校语文作业应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值,能够为学习增值的语文作业须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尊重学生的"学力"和特长,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语文学习有温度;二是凸显实践性,将语文作业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让语文学习有长度;三是体现融入性,将语文作业与学生的专业和生活相融合,让语文学习有宽度。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那么生活就是它赖以生长的沃土。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使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语文教师应当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5.
王素丽 《教师》2012,(33):55-55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素养的高低体现在学生是否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是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学习所有科目的基础,语文本身就是具有生活性的科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生活在中国的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和中国汉字以及中国的交流方式,从而使生活在中国的人能够交流和沟通。在学习阶段让学生学习语文是必需的,而且生活又与语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所有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含着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而是应该让学生眺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邀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瑚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散发着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将教学的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20.
任良东 《语文天地》2014,(32):79-80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原本如此,语文来自于生活,又最终回归于生活,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既然语文学习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何不打破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重生?生活就是舞台,生活就是大语文。语文大家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重要思想就是语文教学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