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玉山在《中国语法思想史》中构建了一个“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学科框架,在研究对象的发掘、语法思想的探究、研究对象的安排、篇章结构的架设等方面,体现出作者在思考问题上的思想性;而对全新概念的首次界定、对历史意义的史性确定、对前贤研究的客观评价、对研究前景的科学预测则体现了作者在把握问题上所具有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日本汉学界的中国学研究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极端地否认、藐视中国文化;二是肯定、推崇、憧憬中国文化,而沟口雄三的中国学研究却有其独到之处,他从一种多元化的视角出发,站在自身固有基体的立场上,采用文化继承性研究范式,对中国思想文化作动态性的解读。本文着重从沟口雄三解读中日“公”与“私”的错综复杂关系问题上,透视其独特的中国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视角,正在不断地变换。针对去年(1986年)久保田文治先生的批评,沟口雄三先生发表了《重新描绘“近代中国形像”》一文。强调:(1)应当重新估价以欧洲近代价值观念为基础的中国近代史上守旧——洋务——变法——革命的模式。(2)应把近代中国的发展视为其自身基础的发展,去发现基固有的介值。(3)以“封建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等等。文章批评了对历次运动的领导者和官僚进行评价的方法,即以中国革命欲达之最终目标,视其实现的程度云进行评价。此外,去年滕维藻、奥崎裕司等编《东亚世界史研究》,以及日本、中国、朝鲜的研究者,都在试图探讨东亚的社会形  相似文献   

4.
李长莉在《国外社会科学》!998年第1期撰文对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研究作了较全面的概括。沟口雄三是日本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他以鲜明的批判性和独辟段径的研究视角在日本学术界颇受注目。他就任东京大学教授时,发起创立了日本最大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中国学会”,后改为“中国社会文化学会”。近十余年来,他还活跃于国际学术界,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沟口雄三冶学用功,著述颇勤,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中译本名为《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台湾“国立编译馆”,1994年出版)…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社科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洛阳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16-18日在洛阳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的会议主题,分别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与类型,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发端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对近代思想家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梳理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内涵及思想谱系,考察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在近代中国各种社会运动中的思想演绎及历史价值,为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现代性演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体现了"以学术关怀人类,以思想推动社会"会议宗旨。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国语学者山田孝雄使用语言同化观分析受古汉语深度影响下的日语。其语言同化观与国体论、国语观组成一个整体,是在与欧化思想、尊崇汉学思想对抗的社会背景里,以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为基础构建出来的。其语言同化观只能将汉日语言接触研究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7.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契美学的基础,是贯穿在他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总体性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它经过了《小说理论》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展,在《审美特性》一书里发展成熟。《审美特性》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审美发生的问题。它主张把人作为主体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与历史实践中,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人是如何从一个完整的人向人的整体转化的。卢卡契开创了一种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来研究美学的方法,他的总体性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概念”是具有实体性意义的聚集,一个社会,不仅仅由政治、经济等实体性内容构成,而且还由一系列概念组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概念内涵的考察是历史研究、特别是思想史的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史概念体系的选择、形成、溯源与流变,是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的前奏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就近代张謇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探讨张謇体育教育思想与实践在近代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张謇体育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精髓.张謇构建的中国近代比较超前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和近代社会体育教育体系以及两者比较完美的结合,成为20世纪初中国体育教育史上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开拓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青丹丹 《海外英语》2020,(7):130-131
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在小说中如何以"自我"视角叙述中国"他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战时小说对于读者了解战时历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石黑一雄的When We Were Orphans的中译本,该译本由陈小慰翻译.该文主要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分析陈小慰译者在回译展现中国战时历史文本《上海孤儿》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使用"他者"源语呈现的"自我"形象的翻译叙事,以及如何建构原文中的中国史实性与中国形象,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叙事实践中还原历史事件,以期让读者参与公共叙事中,从而探寻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英美文学中中国形象探讨的实践操作性与可行性,以期对译者在翻译时还原历史真相、构建中国形象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