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易中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应该具有历史感,我们中国就是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不曾中断过对历史的记录。‘全民读史’,我想迟早会到来!"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热"的时期。但据去年市场情  相似文献   

2.
<正>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无独有偶,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也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过去,记录了民族和国家起源、发展、兴衰的历程,记述了前人累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品读历史的过程便是对前人智慧学习的过程。岁月如河,时光如梭,我对文学和历史的痴迷,从没改变过。一书在手,上下五千年,天上人间,历史和现实,永恒  相似文献   

3.
<正>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钱穆的史学思想中有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钱穆在其代表性著作《国史大纲》的第一页就对阅读本书的读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1]钱穆认为一个普通的国民  相似文献   

4.
诗国之魂──《一百首爱国诗词》评介徐同林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爱国诗歌便是世世代代久唱不良的旋律。而社会主义又是历代爱国主义的高度发展,那么,爱国诗歌则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厦的不可或缺的基石。因此,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新闻学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55个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办报活动历史的新闻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史学著作。总结和归纳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及其新闻工作者对中国历史新闻学的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谁在说: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 关于历史,历来有正史/野史、"典范史"/"边缘史"之分.对于历史的表述,典范史往往依据"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或是精英史学的历史观,只有那些放在国家、民族等政治框架下有意义的地区性、个人性事件才会被其所叙述.  相似文献   

7.
正周末在家读了6月29日人民日报第5版一篇纪念《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的文章。作者高翔既是中国社科院的秘书长,又是《历史研究》编委会的主任。文章以"始终引领当代中国史学的前进方向"为总标题,分三个部分展开,三个小标题分别是:唯物史观是当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探索历史规律是当代中国史学的本质追求、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这实际上是对创刊60年来办刊经验高屋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清朝最伟大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梁启超对其评价甚高,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会稽有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学识在刘知几、郑樵上."[1]然而章学诚生不逢时,正当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其所主张"史意"之说遂隐而不显,故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说:章学诚之学不为时人认同,是"清代史学之耻也."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左玉河在《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口述史"一片火爆的背后,暗藏着三种较大的隐患。一是理论先天不足。自1980年代口述历史从西方引入并在国内兴起以来,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的阐发,多介绍西方口述史学理论,西方口述史学的理论性著作陆续被翻译出版,但还是难以掩盖口述历史理论异常薄弱、滞后的窘境。不仅缺乏独到的研究成果,远未形成较为完备的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而且连口述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学科归属等问题也模糊不清。"口述图书出版先行一步,口述史学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着口述历史的发展。二是口述历史实践缺乏工作规范。目前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战、杂乱无章的局面,不权缺乏一套关于口述历史采访、出版、研究的规范、章程和工作规程,  相似文献   

10.
新书预告     
《全国新书目》2008,(19):76-77
《读史别裁》张耐冬著哈尔滨出版社估价:28.80元本书将中国历史视为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溯流而上,探其本源,让读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孕育、发生、成形的全过程的脉络认识得更为清楚。在读史的过程中,确立一个坐标系,然后在上面找出当代的位置,自己的位置,其实是读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最完备、最丰富的 ,它是一个宝库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解放后 ,中国史学走过了一些弯路 ,如大家所熟悉的 ,过去强调 ,史学为政治服务 ,到文化大革命时代又有影射史学之类 ,如儒法斗争 ,所以中国史学本来有一个良好的声誉 ,但因为有这样的扭曲 ,使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以至有很多的民众对历史学失去了信任感。史学的重上正轨 ,是在 1978年以后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国家的文化政策也随之改变 ,在这个情况下 ,中国的史学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以 80年代文化史学研究的突破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标志 ,当…  相似文献   

12.
史识是史家、史著的灵魂,它是指历史学家好学深思、富于学术个性、坚持独识卓见的专门之学.历史编纂的主体是史学家,史学家的主体素养是主宰历史编纂成就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史识又是史学家主体素养中影响历史编纂成就最重要的素养.近代卓越的史学家对史识在史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章太炎说:"今修通史,旨在独裁,则详略自异."[1]335"旨在独裁"一语,典出于司史迁的"一家之育",又是"历史诠释"的应有之义,是一种全新的观念,特别强调史学家的别识心裁对通史编纂的影响.章太炎在通史编纂方面的成就与史识进步有着密切的关联.章太炎的史识主要体现在"旨在独裁"、"熔铸新哲理"以及文明史撰述的旨趣上.章太炎强调指出:"今修《通史》,旨在独裁,则详略自异.欲知其所未详,旧史具在,未妨参考."他说的"旨在独裁",是认为治史应提出独立的创见.司马迁首倡"成一家之言",刘知几主张"独断"之学,章学诚赞扬"别识心裁",都力主创新开辟,自成一家.章太炎"旨在独裁",正是这种治史风格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正>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三年以后,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如早晨的太阳喷薄欲出"。完全有理由说,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参与并见证这个时代发展的人们更是幸福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从世界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  相似文献   

14.
新书长廊     
《中国图书评论》2012,(2):127-128
历史的真实及其意义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杨奎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现代史当中,但是,对于现代史本身,却没有清晰的图景与印象。"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有资格来讨论什么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但无论谁来讨论这样的话题,都应该实  相似文献   

15.
史学研究者要加强史学素养,人们历来是比较重视的。而对于历史读物编辑的史学素养,人们则议论得不多,对于他们只是要求做“杂家”。根据知识时代的新形势,小平同志指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作为历史读物编辑,理所当然地要具备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样就提出了史学编辑要加强史学素养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观点,史学界尽管对其正确性尚有争论,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首创"之功实不可没.贯穿于这一思想的<中国通史简编>也因此成为不同于封建史学的第一部有唯物史观指导的中国通史著作,给中国史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应该具有历史感,我们中国就是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不曾中断过对历史的记录。‘全民读史’,我想迟早会到来!”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热”的时期。但据去年市场情况来看,学术文化类图书在2008年的表现乏善可陈,零售市场出现负增长趋势,许多出版机构开始感受到历史类图书不再热了。为什么曾被一些人吹捧为“全民读史”的时代只持续了短短几年就这样匆忙结束了?  相似文献   

18.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不仅洋溢着这位史学大家对故土、对母校、对师友的挚爱之情,而且书中的治史心得也是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在说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常听到一种说不清是抱怨还是贬抑的声音:"什么传统文化?保守、封闭、落后!"而说这种话的人,又准是那些对于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的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即: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如果现在让所有愿意发表意见的中国人举手,倾向于认为武则天是个坏女人的观点一定遥遥领先。史学的进步,对于公共史学领域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