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广填四川”大潮中的客家移民,有的聚居于四川某地,有的散居于某地.散居地的客家人,由于时间上的后至、人数的劣势,以及长时间地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已被杂糅、同化,不会讲纯正的客家话,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但是在其文化的最底层,如某些亲属称谓、日常用语等方面却还保留着客家特色,他们是隐藏得更深的隐性客家,中江县就有大量的这类客家人.  相似文献   

2.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据移民史资料,明清四川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是湖北"麻城(县)",我们用现代湖北和四川官话的31条语音特征来验证,麻城话与成渝话的语音相似度很小。现代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否定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来源于"麻城孝感"地区的说法。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显示,今成渝地区操"湖广话"的人群主要来自于三峡东部地区和相邻的江汉平原地区,是明清湖广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湖广填四川”应该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现在有一种倾向,几乎用它泛指历史上各次外省向四川的移民。这样一来,上限怎样确定?是明末、元末,还是北宋、唐代?显然,如果再上追,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巴人入蜀。这无异把特定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渊源关系混同起来,无助于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当然我并不反对另作专题来研究历次向四川移民的情况)。既然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湖广填四川”之说本始于清代,并都承认清初开始的向四川移民,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次移民事件,为什么不能把“湖广填四川”的概念特定在专指清十七开始的这一移民事件呢?另外,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还应把自发移民和政府倡导、鼓励下的移民区别开来。这一方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湖广填四川”是清代影响四川至深至远的移民运动。本文基于对清代移民史的认识,认为既有的清代四川移民史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研究取向,即人口史视野下的移民史研究及区域史背景下的移民史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未来深化区域移民史研究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从元末明玉珍入蜀算起,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从明末张献忠入蜀算起。作为四川盆地中部的人口大县——四川三台在这两次移民浪潮中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如今拥有148万人口的状况。本文从四川三台“湖广填四川”的起因等相关情况的分析,对清初湖广移民在三台的情况作一初步研究,希望能为当今三台的发展提供一点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书简介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作者:陈世松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本书所描述的是外省移民在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中的遭遇,是一部关于四川移民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一个原乡——迁徙——定居创业的观察架构,完整再现了清初外省移民"填四川"的生动场景。同时,作者从社  相似文献   

9.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通俗称为书信,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区之一,同时也较多保存着清初以来客家移民历史记忆和客家民间文献的“聚宝盆”。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大批保存在客家族谱中的信札文书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以收录于客家族谱中的书札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客家书札的基本概况、主要内容、文献价值进行探讨,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清代以来四川客家乡村社会变迁及平民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0.
梁音 《华章》2010,(26)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本文是对二十年四川客家文化研究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四川的客家山歌是在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随着洛带镇客家旅游的发展而被创造的现代客家山歌,是当地建构客家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以洛带镇客家山歌的创作和发展为例,分析四川客家山歌与传统客家山歌的异同,探讨在发展话语的主导下,客家人如何利用文化差异来建构其身份,想象世界及其自身的位置,通过生产地方性以达到实现地方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洪雅方言声调演变为例,讨论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首先,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了洪雅方言单字音声调格局及两字组连读变调。由此,比较近八十年来洪雅方言与成都方言声调的演变情况,并结合方言史和移民史,发现在四川方言中,南路话与湖广话来源不同但接触深刻,湖广话引领南路话演变。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生活在成都地区的这支一直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俗习惯的四川客家人大约是在1680年至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的。本文将探讨17世纪以来川西客家民居的特点,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探讨客家民居在地域文化中的生存演变方式及其变迁,从建筑文化领域反映客家移民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湖广填四川”的故事,在当今四川有口皆碑。在一些同姓宗族聚居的地方,长辈们总爱给家中晚辈传授家谱或讲述祖辈们从省外原籍迁来四川的经历和艰苦创业的家史,以教育后代子孙。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较广泛的两次移民运动。虽然正史很少记载,历史上却实有其事,其作用和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 元朝末期,公元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爆发了反对封建统治的红巾军起义。转瞬之间,以湖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经历300年的辛勤开垦与相互交融,来自湖广等十余省的移民终于在天府之地重造出新四川,他们也融合繁衍成为泱泱数千万的新四川人。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屡经战乱,极目荒凉。清初统治者面对战后“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四川,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措施,积极鼓励各省民人入川落籍垦荒,于是出现了清朝前期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四川移民的来源地十分广泛,如成都地区就有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山西、贵州等16个省的移民,以致有“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之说。各省移民入川后,按照原先的地缘以至血缘关系建立了众多的移民社会组织——会馆,对四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17.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外省移民迁入自贡,他们为井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为井盐的生产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使自贡盐业迅速恢复并走向兴盛——自贡从与射蓬、犍乐两厂并列的四川三大产盐区,发展成为“川省精华之地”。这些移民为自贡“盐都”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谱写了自贡的盐业“神话”。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移民与族群及其文化形成的相互关系,阐述东江客家文化是历次中原移民南下,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秦代进军岭南,东江作为首途之区,产生客家先民;东晋南朝移民,孕育了客家文化;宋元移民高潮,以主客户比例变化,共同经济模式和共同心理素质,以及客家方言的形成等为标志,显示东江客家及其文化个性定型成熟,与梅江客家一起出现在岭南文化版图上。  相似文献   

19.
江西客家人从宋代开始移民广西,是移民广西最早的客家民系。其移民主体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明清后逐渐减少,移民性质突出表现为政治性移民。移民迁出地以赣南地区为主,迁入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北地区。江西客家移民的到来,为广西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桂东北地区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四川雅安地区方言具有"入归阴平"的语音特征,从表面看来它与四川地区的湖广话(入归阳平)和南路话(入声独立)都不同。与周围方言语音特点比较,分析其语言历史演变过程,雅安地区方言应是宋元以来四川土著方言"南路话"的分支。雅安地区的历史地理通道和明清移民史可以解释其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