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自重庆还都南京。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7月3日,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议决定召开国民大会。11月15日,国民大会开幕。大会制定和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此即所谓“制宪国大”。1947年4月,国民党又上演了国民政府“改组”的闹剧。本文拟就国民大会的由来、“制宪国大”的召开、国民政府的“改组”,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2.
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报》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大会采纳,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从条文上看是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然而,国民党并无真正还政于民的诚意,《大公报》呼吁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相似文献   

3.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五五宪草”中规定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为小选举区制。这种选举方式是实现孙中山“直接民权”构想中的必要步骤;符合世界选举制度发展趋势;而且经过了严密的立法程序,故而有其合理性。但是,此种选举方式却可能导致一党专政,而对本已是一党政体的国民党来说,结果是更加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从而引起其它党派的强烈不满,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加深,并且引起了革命战争,最终使国民党政权垮台。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国民党的"五五宪草"、"国大选举"、"制宪国大"、"行宪国大"都是怎么回事?答:"五五宪草"、"国大选举"、"制宪国大"、"行宪国大"都是国民党反动派所玩弄的宪政骗局,目的是给其法西斯统治蒙上一块民主的遮羞布."五五宪草"是国民党政府1936年5月5日公布的一个宪法草案.当时的情况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各阶层人民强烈要求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蒋介石集团为了缓和矛盾,不得不在1932年2月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决定,于1935年3月"召开国民大会,议定宪法".于是1933年1月,国民  相似文献   

5.
1946年7月3日,蒋介石政权违反政协决议,单方面决定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对此,成立于1946年8月中旬的中国民主社会党开始时和民盟站在一起公开表示反对,但到伪国大召开前夕,民社党又一改初衷,宣布有条件地参加。民社党之所以最终决定有条件地参加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伪国大是由民社党的政治主张、民社党人对国民党政权仍存有幻想及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张君劢个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1946年7月3日,蒋介石政权违反政协决议,单方面决定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对此,成立于1946年8月中旬的中国民主社会党开始时和民盟站在一起公开表示反对,但到伪国大召开前夕,民社党又一改初衷,宣布有条件地参加,民社党之所以最终决定有条件参加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伪国大是由民社党的政治主张,民社党人对国民党政权仍存有幻想及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张君劢个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国民大会是孙中山基于直接民权、权能区分和五权宪法等理论,在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影响下出于济欧美代议政治之穷与矫正选举制度之弊的考虑,在中央设计一个与外国议会不同的机构来代表国民全体,通过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政权产生与管理中央政府的政体设计,它负责监督整个政府的同时高于一切,具有"抽象"、"无形化"和"具体"、"有形化"的双元特质.随着三民主义成为知识化与制度化的信仰,国民大会在宪法中的组织形式与职权经历了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漂移,最后定位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国民大会的运行中所表现的国大代表选举有名无实、制宪国大召开一党独行以及国大行宪而致宪法破弃,从反面警示我们必须加强代议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1946至1949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型:民间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张君劢、胡适为代表。在这三年中,储安平以《观察》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公共论坛议论时政,并且自己经历着由中共的批评者到接受共产党的思想转变;张君劢活跃于制宪事业中,参加蒋介石的制宪国大和政府改组,但发现国民党的宪政貌似神非;胡适则在政治上走向保守,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为政府说话。战争的结局,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1946至1949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型:民间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张君劢、胡适为代表.在这三年中,储安平以<观察>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公共论坛议论时政,并且自己经历着由中共的批评者到接受共产党的思想转变;张君劢活跃于制宪事业中,参加蒋介石的制宪国大和政府改组,但发现国民党的宪政貌似神非;胡适则在政治上走向保守,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为政府说话.战争的结局,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裂变中的抉择:--对1946-1949年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至1949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主要有三种类型民间议政型、组党参政型、政府谋谏型,分别以储安平、张君劢、胡适为代表.在这三年中,储安平以<观察>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公共论坛议论时政,并且自己经历着由中共的批评者到接受共产党的思想转变;张君劢活跃于制宪事业中,参加蒋介石的制宪国大和政府改组,但发现国民党的宪政貌似神非;胡适则在政治上走向保守,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为政府说话.战争的结局,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一、台湾领导人选举的分析台湾的最高领导人在1996年以前是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人民投票选出“国民大会代表”,再由“国大代表”投票选举“总统”,是所谓间接选举制。自1996年第一次改为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这个改动主要是由李登辉主导的国民党和民进党联手完成的。从李登辉的角度和1995年当时的形势来看,他有十足的把握当选下一任“总统”,其次,通过直接民选的“总统”权力必然增加,因此他如此主张。从民进党的角度来看,“总统”直接民选是民进党长期的主张,因为通过“总统”直接民选是民进党取得政权最快的方式,因此…  相似文献   

12.
一1946年1月10日至31日由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称旧政协),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共及其他抗日民主党派长期要求与推动的结果。抗战初期,中共及其他抗日党派为了抗日救国,就向当权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建议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民主政治,在真正的国民大会(以下简称国大)召开以前,召开各党派、各界参加的政治会议或党派会议,共商抗战建国大计。1941年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又提出了“设置各党派国事协议机关”的建议。但国民党政府总以扩大国民参  相似文献   

13.
一1945年8月,中国人民流血牺牲、历尽艰辛、奋斗了整整8年零1个月的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而结束。摆在全中国人民和各政党、各政治派别面前的共同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处在三种政治势力的争夺下,这三种政治势力是:代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他们把持着名义上的国民政府,掌握着中国最大的武装力量。他们要用“扩大政府组织”和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的方法继续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主要是由我国《选举法》具体规定.本文立足于2010年我国《选举法》的修订,探析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蔡锷等人参与的护国运动最终使袁世凯的帝制梦破灭。  相似文献   

16.
卢殿见老师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一文中反对教材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作为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认为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才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卢老师在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实际提出了两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其一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这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其二是国民党有没有建立起对全国的一党专政统治?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选民或代表的联合提名权以及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与计票制度等选举运作程序与环节的规定,基本上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而且大都沿用至今。1953年选举法及其实施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无疑对于今天的选举实践,尤其是整个国家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中,修改宪法问题一度成为大会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三党经过激烈争论,最终以妥协通过《动员戡乱临时条款》而告终。本文通过还原此次国民大会中关于修改宪法问题的争论,以揭示国民党内部以及国民党与民社青年两党之间由此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张君劢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君劢是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通过的宪草修改12条原则的主要提出者和《中华民国宪法》的起草人。与“五五宪草”比较,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质和色彩。这种民主性质和色彩是中共、民盟以及全国人民和国民党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始终信奉民主主义的理念,坚持实行民主政治的立场,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并在政协会议和国民大会等问题上同中共密切合作,同时又不为国民党的收买和利诱行动所动摇。这就必然为奉行一个主义、坚持一党专政、实行个人独裁的国民党蒋介石所不容。本文对导致民盟被国民党解散的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