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耐力素质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也是人体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不仅是一切运动的基础,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业余运动员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综合耐力。一般耐力是指较长时间维持不需要较高速度和力量的运动能力;速度耐力是指较长时间快速运动的能力;力量耐力是指较长时间克服较大阻力的能力;综合耐力是以上几种耐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樊利杰 《中华武术》2010,(12):52-53
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耐力与力量和速度这两种素质的结合,在田径运动中分别表现为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影响田径运动员耐力素质的因素有:运动员对长时间工作的心理耐受程度、运动器官持续工作的能力、能源物质的储存情况和长时间工作中氧代谢的能力,以及掌握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功能节省化的水平等。  相似文献   

3.
在发展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时,我们不能盲目地选择一些练习,应该考虑到耐力素质的分类以及不同项目所需要的耐力素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 耐力素质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也就是人体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综合耐力(见下图)。一般耐力是指较长时间维持不需要较高速度和力量的运动的能力。速度耐力是指较长时间快速运动的能力。力量耐力是指较长时间克服较大阻力的能力。而综合耐力则是以上几种耐力的结合。 耐力素质是身体素质的一种,也是各个运动项目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身…  相似文献   

4.
耐力素质在当代运动训练及竞赛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许玉如,冯常迎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先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及竞技能力发挥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身体素质,人们虽将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作为...  相似文献   

5.
<正>协调性(coordination)是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协调性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肌力和肌耐力、速度和速度耐力、身体平衡、肌肉放松和收缩、身体柔韧、灵敏等素质有关。协调性是人体运动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的前提和基础。近期,人体运动协调能力成为了教育学门类中儿童发展研究的热点问  相似文献   

6.
人体在运动时肌肉活动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软等基本能力,统称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发展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提高的综合表现。在体育运动中,通常说的耐力,是指一般耐力素质而言,也就是人体能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包括心血管的耐力) 耐力是各项运动竞技能力的基本因素,是竞赛中决定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关键素质。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不好,在训练或竞赛中就会很快出现疲劳,表现出肌肉活动不协调、反应慢,灵敏性降低,动作速度下降,判断能力差等现象,对运动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赛跑  相似文献   

7.
38.速度素质运动素质之一.是指人体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高能物质ATP、CP为主要能源,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素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运动素质.发展速度素质除对提高速度性运动项目的专项运动成绩具有直接的作用外,对于其它运动项目的短时耐力、某些复合素质亦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旭峰 《中华武术》2004,(12):16-17
身体训练是田径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运动成绩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体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而专项身体训练主要是发展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所以,提高专项身体训练水平是短跑运动员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本途径。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短跑的力量、速度、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训练。  相似文献   

9.
10—11年级体育教学大纲基本内容: 组织教法的演示在高年级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课应以发展各种素质及素质间机能能力相互配合为目的,并注意改善各素质间相互协调能力,使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如力量、速度、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运动训练可改善运动机能能力,通过学习新的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和战术,是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途径。按照体育运动训练的规律,学生通过体育课,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提高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对将来从事体力劳动;服兵  相似文献   

10.
全能运动是由跑、跳、投、跨所组成的综合性运动项目,因而只有那些技术全面,速度、力量、耐力、弹跳、柔韧等身体素质良好的运动员才可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然而,一切运动素质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且受制于人体系统的内外部条件。如速度与耐力,在训练初期往往相互促进,耐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速度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耐力是指人体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运动能力。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是武术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竞技武术比赛中尤为重要,如长拳项目比赛中要求运动员在不少于1分20秒时间内完成60多个动作,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仅有良好的速度素质,而且要有一定的速度耐力。  相似文献   

12.
李清  谭良德  张漓 《游泳》2008,(2):25-28
动作速度寓于具体的动作之中。如起跳速度、连接速度、翻腾转体速度、打开速度等。动作速度不仅与动作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力量、耐力、协调性等其它运动素质水平有关。所以动作速度的发展与其它运动素质的训练和技术训练有密切联系。可见动作速度的培养,必须通过技术水平的巩固与提高,以及其它生物能力(即运动素质,如力量、协调能力等)的发展才能实现。这是动作速度训练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3.
800米跑是当前许多体育院校招生的一项身体耐力素质测试项目,它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运动过程中,主要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运动特点是要有长时间保持高速跑的运动持续能力,既需要速度能力又需要速度耐力。而多数体育考生在800米跑的过程中会出现动作技术变形,跑速下降,冲刺无力或根本不具备冲刺能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主要体观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其柔韧的能力,要培养优秀运动员,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并不完全,训练中运动素质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杨光跨栏是田径运动技术较复杂的项目之一,因此,要想提高其运动成绩,必须掌握跨栏运动基本技术和不断提高各项运动素质。跨栏运动员的素质要求是很全面的,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每项素质都直接影响其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耐力素质及其重要价值耐力素质系指人体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耐力素质对人的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均有重要的影响。人体耐力素质的提高,总是伴随着内脏器官,首先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提高,以及有氧代谢能力的改善。同时,还表现为人体的骨骼肌和关节韧带等运动装置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负荷,以及在心理上对于克服长  相似文献   

17.
耐力训练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强弱的一个主要标志。耐力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耐力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的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在运动实践中人们又把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运动的能力称为速度耐力,而把在饺长时间内能保持高度用力的能力称为力量耐力。决定耐力的因素是大脑皮质的机能长时间保持兴奋与抑制的状态,肌肉活动的能源和它的积蓄、增长与代谢回收工作能力,心肺功能的吸氧能力(肺活量大,每搏输出量大,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有氧代谢能力就高),机能训练程度、身体素质的稳定性和在疲劳时运动技能的稳定性,还有心理的稳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速度素质及其重要价值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是运动员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在竞技体育中,速度素质的发展水平对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高低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良好的速度素贡对其它运动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肌肉快速收缩能够产生更大的力量,高度发展的速度素质又能为耐力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其次,竞技体育技术动作大多要求快速完成,良好的速度素质有助于运动真更好地掌握合理而有效的运  相似文献   

19.
提高高校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面提高身体训练水平 身体训练是指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柔韧素质的训练。众所周知,各项运动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中长跑运动员要具备较强的体力和对抗能力力量。速度、耐力显得尤为重  相似文献   

20.
1.身体训练 中长跑项目是在全面身体训练和掌握合理技术的基础上,围绕专项耐力这一主要素质训练,耐力是中长跑项目的核心。中长跑成绩是内脏功能及速度耐力、力量素质在跑中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少年时期要系统地、有所侧重地、形式多种多样地安排内脏器官的训练,只有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才能保证少儿运动员具有较长时间工作能力。但是如果只有好的内脏器官功能,没有好的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也难以掌握较好的运动技术,只有好的素质,没有合理的运动技术,也难以表现出较高的运动成绩。因此,素质与技术应协调全面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