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更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呈现出与时代步伐共同演进的特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线;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普法模式在从全民普法到公民法治意识培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统一转变.  相似文献   

2.
乔治 《考试周刊》2011,(89):237-238
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意识的缺失和不足成为制约法治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是法治国家制度的人文基础。体现为宪政意识、主人翁意识,核心体现为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加强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论断,将公民意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政治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而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公民教育的实践。基于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比较的视角,就公民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识、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社会责任的认可,以及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取的手段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造就社会合格公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两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合格…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是构成法治社会的要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为此,就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培育合格公民作为新的价值和目标取向进行分析,并构建包括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技能在内的教育内容体系,同时提出了加强合格公民培育的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培养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我国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树立主人翁意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政治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能够提升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效率。基于公民意识及其内涵,分析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公民意识的可行性,依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培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法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法治观教育有其必要性,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而言,“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众化的需要,是落实依法治国政策的需要;对于公民而言,是公民自身幸福生活的需要。农村人口、城市自由从业人员以及个体户及其雇佣人员均是法治观培育的弱点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法治观”培育的弱点范围,探索出培育“法治观”的原则和途径,实现法治观“全面大众化”:第一,调动积极主动性是重要心理前提;第二,注重法治观宣传教育的艺术性;第三,教育内容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0.
臧宏 《中国德育》2009,(2):92-92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当着眼于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对认清当前基础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教育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思想政治课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时,我围绕公民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初步尝试,现介绍如下,以求教于同行。一、众里寻她千百度:公民意识的挖掘思想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典型的显性或隐性公民意识教育资源,教师应做有心人,仔细梳理教材,找准并挖掘教材知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将公民  相似文献   

12.
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由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行为、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等有机构成的"阶梯性"目标体系。为此,需要找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着力点,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简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实行新的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的“新三好”考核标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成因,探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科学内涵。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根本途经,在于培育公民社会、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培养大学生法治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以法育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法治观的养成,应以信仰法律、服从法律、人权观、守法观、平等观、契约意识、申诉意识和诉讼意识为其基本目标构成,并将这些目标加以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6.
所谓公民意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观念教育,是指在教育中要将公民逐步培养成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以及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公民,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道德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最好渠道。课程中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具体明确,内容全面系统,从必修模块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到选修模块的《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每一模块都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同时,高中生有正义感、有忧国忧民情怀、有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是我国建立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参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公民素质教育可包括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能力教育两个部分。积极推进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多种有效路径和方式,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意识的觉醒与生成,特别是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无疑是重要路径之一。加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先要明确公民意识概念的内涵体系。公民意识,不仅是一个词语,其所蕴含的本质内容、基本精神以及根本主张更是尤为重要与深刻。现代公民意识内涵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构建,它的核心内容为国家民族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文明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也关系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青少年阶段是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思想政治课在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