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演唱中跨界现象变的尤为突出,充分体现出现时代对声乐唱法的新要求。文章通过高校音乐专业中声乐演唱中出现的各种音乐元素,音乐形式,各种唱法的融合,指出声乐演唱跨界的出现不仅有无穷魅力和艺术价值,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还有利于促进声乐界的百花齐放。各种唱法,各种风格相互借鉴及融合,能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跨界唱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演唱方法,对我国声乐演唱技法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活力。我国著名青年歌唱家谭晶用自身全面的演唱能力将声乐界三大唱法民族、美声、通俗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跨界唱法。她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音乐和文化进行取舍和创新,并建立了自身全新的跨界演唱体系。最近,她又参加了湖南电视台的《我是歌手》栏目,将跨界唱法的演唱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显然这种跨界唱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并且更加生动深刻地抒发音乐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展现了跨界唱法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快速,声乐艺术作为其中之一,也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我国内地歌坛上,出现了不少"跨界"现象,比如美声唱法、戏剧、歌曲和通俗唱法等,我国不乏一些跨界演唱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给高校声乐教学以启示。在高校现代声乐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跨界唱法的能力,这是一个新的教学角度。本文对跨界唱法的概念以及跨界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开展跨界演唱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更全面的音乐能力。  相似文献   

4.
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类鉴赏艺术的视野逐步拓宽化,传统演唱形式已经不符合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进步,唱法跨界产生了.当前唱法跨界又视为跨界演唱,属于现代化声乐艺术界时尚的现象,通过唱法跨界突破了单一演唱形式,说明了声乐艺术发展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人们的声乐认知得以丰富化.唱法跨界的兴起是社会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针对声乐艺术唱法跨界进行具体的研究,希望为声乐艺术跨界演唱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还面临着很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我国音乐专业培养人才的发展不够全面,耽误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未来。而在音乐专业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科目,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要根据不断的对音乐教育方式的改革来实现。将西洋唱法民族化,是根据现阶段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论点,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如何运用西洋唱法民族化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教学法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民族声乐课上使用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唱法跨界现象变得尤为突出,声乐唱法呈现出百花齐放,充分体现了时代对声乐唱法的新要求。本文通过重点分析"美通唱法"和"民通唱法",指出唱法跨界现象的出现具有无穷魅力和艺术价值,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我国声乐界的百花齐放;同时对歌唱者如何实现自我的跨界演唱进行了总结,以期待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艺术视野也逐渐开阔,声乐领域不断发展,唱法也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唱法跨界成为声乐领域的新现象,它打破了声乐演唱固有的演唱形式,成为声乐艺术领域的时尚,为声乐演唱注入了新血液,而且唱法跨界对声乐艺术中声乐创作与唱法的多元化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使声乐艺术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它的产生与发展给声乐艺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声乐艺术形式的发展以及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音乐艺术得到良好发展,声乐艺术的发展更加多元化。从实际情况可知,"跨界唱法"在歌坛上的出现,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跨界演唱的成功案例给高校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示,改革传统的现代声乐教学十分有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跨界演唱的概念,之后分析了跨界演唱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跨界演唱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演唱方式,但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递,二者相互交融,互为补充。随着声乐不断发展,声乐演唱者运用自身掌握的演唱技巧使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互融合,使美声唱法逐渐民族化。美声唱法民族化不仅丰富了我国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对推动我国名族音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分析美声唱法民族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跨界音乐演唱在我国经历了由简到繁、似短实长的发展历程。从表现方式来看跨界音乐演唱融合了多种唱法,表现了全新的风格;而从内容主题来看,跨界音乐演唱又融合了多元主题,表达了丰富的内涵。从内在本质来看,跨界音乐演唱体现了古今中外多种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而当今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则又决定了“本土化”和“民族化”是未来中国“跨界”音乐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继承和创新则是跨界音乐演唱继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跨界演唱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界演唱是受当今音乐文化发展呈多元化趋势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演唱风格。所谓"跨界"概念的产生,首先基于声乐唱法的人为划定,表现为歌唱者对声乐唱法技术、演唱风格和演唱观念的突破,是对声乐艺术风格的融会、交叉、渗透、改造或颠覆。跨界演唱是指同一演唱者兼有、跨越、超越不同唱法的声乐艺术现象。跨界演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界限,将许多种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超强的丰富性,更加平易近人,带给人们更为丰富的感官享受,从而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欢迎,而且正以蓬勃的姿态发展着。  相似文献   

12.
跨界音乐演唱在我国经历了由简到繁、似短实长的发展历程。从表现方式来看跨界音乐演唱融合了多种唱法,表现了全新的风格;而从内容主题来看,跨界音乐演唱又融合了多元主题,表达了丰富的内涵。从内在本质来看,跨界音乐演唱体现了古今中外多种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而当今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则又决定了“本土化”和“民族化”是未来中国“跨界”音乐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继承和创新则是跨界音乐演唱继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跨界唱法"在近年来颇受高校重视,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重点。这种唱法将通俗、美声、民族等截然不同的唱法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大气的、自然的新风格,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艺术享受,本文从跨界演唱意涵、跨界演唱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学习跨界演唱需要的生理基础、跨界演唱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对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演唱法进行了探讨,旨在进一步学生演唱水平,推动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21,(1):54-57
声乐艺术的"跨界"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引起中国声乐界学者的关注,然而"跨界"现象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近年来兴起的音乐歌唱节目中"跨界"演唱现象增多,通过研究几档有代表性的声乐性歌唱节目,对"跨界"演唱现象的起因、本质、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唱法的贯通融合、高等师范院校中声乐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多元化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用了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从唱法到教材大致不变地移植过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西洋唱法的民族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努力,但作为创建中国式音乐教育体系的要求则有相当距离,一些教师以“洋”为荣,以“洋”为高的思想还在作祟。  相似文献   

16.
田旭春 《华章》2007,(7):164-165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我国习惯性化分的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异同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兼容并蓄 和而不同——中国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跨界演唱现象作为传统唱法的现代创新演绎,以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广大的音乐市场生存空间,契合了当代和谐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注入"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声音位置进行比较,并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声乐艺术必须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传承还是引进、借鉴,都必须立足于民族的基点上。针对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普遍轻视民族民间唱法教学的现状,从观念、师资和教材诸方面提出解决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化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面临了新的问题,加强民族声乐的理论建设也包含在其中,只有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就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而言,从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视角审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当系统性地改革教学的理念、内容、演唱技巧等方面;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互补发展,既有利于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又有利于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