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沟通的烦恼     
前不久,一家自称某某调查事务所的机构曾在湖南长沙某报登出这样一则广告:“想知道您的孩子在校外都在忙什么吗?——全程跟踪监护您的孩子,保证通过跟踪,帮助您掌握孩子平时的活动情况。……”对于孩子,父母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竟然需要私  相似文献   

2.
孩子上学,家长“陪读”;孩子读书,家长坐在旁边当“顾问”;孩子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当“参谋”;有的孩子学什么,家长也重新当起了小学生,同样也学什么;个别家长甚至还经常代替孩子做作业。这种现象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  相似文献   

3.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尊重大人,不听话。许多家长还会因此训斥打骂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家长的生育观、指家长生养、教育子女的动机,即家长为什么要生养和教育孩子。生育观对家长的教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动机很多,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为国教子”型、“为孩子发展”型、“实惠”型和“家长自己”型。从家长为孩子择业求职的动机,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生育观。如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某种职业,是因为这种职业“国家特别需要”和“对社会贡献大。”这是典型的“为国教子”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从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另有一种家长,在为孩子择业作考虑时,更加重视是否“有利于孩子施展才能”和“符合孩子的兴趣,”他们是从孩子本人将来的幸福考虑的。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客观上是与  相似文献   

5.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而责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说“听话”     
笔者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嘱咐孩子要“听话”。诸如,爸爸要出差了,要求孩子在家“听话”;妈妈上班了,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又要求孩子“听话”;带孩子上朋友家作客,还是要求孩子“听话”……“听话”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了。教育孩子听话,使他们朝着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成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热点”“兴奋点”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热点,往往失去很多教育机会。孩子也有热门话题,结合孩子的热门话题和孩子聊天也是教育的好时机,如孩子爱下棋,家长就和他下棋,边下棋边教育他要克服马虎的毛病,一马虎全盘皆输,孩子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教育。孩子爱看电视,家长就可以结合电视节目的情节教育孩子,影视节目中有很多教育因素,家长要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深化教育。有的孩子爱玩,家长就可以结合玩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个孩子爱玩汽车玩具,家长就和孩子一块玩,孩子高兴极了,这时家长说:“这些汽车太落后。”孩子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我这都有。”家长说:“那算什么先进哪,现在世界上的汽车事故那么多,要是能造出不出事故的车多好。”  相似文献   

8.
如今,“干不干净”成为很多家长养育孩子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小区里,时常遇到这样的孩子与家长:孩子处在口欲期,什么东西都想放在嘴里感受一下,家长却百般阻挠;孩子想在地上爬爬、坐坐,家长却急着说“哎呀地上脏,不能坐,妈妈给你垫张纸再坐”;孩子想要捡起一片树叶,“脏!快放下!”;孩子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家长就在耳边“洗手、洗手”地重复催促。  相似文献   

9.
家长可不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家长、教育家、思想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反对家长打孩子的观点。但是,“打孩子”却像一个痼疾,久久未能在中国家庭中绝迹。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认真地探讨一番。家长打孩子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有的人公开主张家长可以“打孩子”。不仅中国古人主张打孩子,就是外国人也是如此。比如,在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能说出孩子10个优点,你是个优秀的家长;如果你能说出孩子5个优点,你是个合格的家长;如果你连孩子一个优点都说不出来,那你该是个‘下岗’的家长!”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庆祥提出等级家长的概念。他说“:通常有三等家长:一等家长用眼睛管教孩子;二等家长用嘴巴管教孩子;三等家长用拳头管教孩子。你们应该争取做一个一等、至少是二等的家长,千万不要做三等家长。”“作为家长,你还有义务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陈庆祥向所有家长发出“通告”。在教大家该如何做个好家长之后,陈庆祥又举了一些反面教材,以此说明:如果…  相似文献   

11.
碰上“事儿多”的家长,老师时有抱怨:“某某的家长事儿真多,今天怕孩子冷了,明天怕孩子吃不饱,惟独不问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某某的妈妈真护孩子,孩子做错了事还强词夺理,等孩子上学后让他吃亏吧。” 老师对家长的这些看法,无形中在老师与孩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症状是求救的信号,也是唤醒家长的载体。采用“感受+描述+验证”回应方式共情家长,抱持其情绪,增强面对问题的内在力量;运用换位思考的认知调节方法帮助家长转变认知,正视“面子”问题,防止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业表现起伏而感觉“丢人”,进而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加重压力;引导家长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鼓励和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傅宏 《高中生》2009,(7):67-67
专家提醒家长们,在考试前尤其要注意与子女间合理的沟通方法.专家说,孩子天天在家长身边,家长“少说多参与”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孩子高考复习期间,不要太多地去评判孩子考了多少分,家长做好自己的“家长形象”就足够了,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相似文献   

14.
写下这个题目,忽然想到那次与几位朋友聊起的“家长当助教”的话题。什么叫家长当“助教”?就是如今一些本该由教师在学校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转到家里由家长来指导孩子进行。就是说,一些家长取代了教师的部分职能。比如,由家长指导孩子预习,由家长给孩子复习,由家长给孩子抄卷子,由家长给孩子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孩子受到家长们的百般宠爱,家长总是寸步不离地看护着孩子:“慢点”“妈妈扶着你”“别乱动”“别碰着”……家长就是舍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些磨练,这不得不令人担心我们下一代的生活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幼儿园里开展了生活素质教育,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锻  相似文献   

16.
上学期一开学,我们发给家长一张“家长须知”。“须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孩子的表率;二是要求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孩子中互相配合。在做孩子的表率方面,有一条是要求家长在一学期中为幼儿园参加“半天义  相似文献   

17.
很多家长都向我反映,送孩子进幼儿园是名副其实的“艰难之旅”。“小鸟”不想飞出窝,磨磨蹭蹭,哭哭啼啼,死活不动,家长哄吓并施,连拽带拉好容易把孩子弄进幼儿园大门,交到老师手里,孩子还拉着家长的手不放。于是老师家长联合行动,又费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请进教室。孩子在窗内哭声不止,家长在窗外簌簌掉泪,那情景真如生离死别,凄凄惨惨戚戚,每天都上演一遍。送孩子入园为什么如此艰难?家长大都把责任推给孩子:“这孩子脾气太坏”,“太娇气”,“天生爱哭”,“比别人认生”。也有怪幼儿园的:“我们孩子看见那个老师就…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对南京几所幼儿园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和跟踪采访。结果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性质,什么样的教育才合乎幼儿成长规律等问题的理解,是正确、科学的,但也有少部分家长的观点失之偏颇。 在回答“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什么”这一问题时,11%的家长认为是“使幼儿学会识字、计算”,77%的家长选择的答案是“使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孩子长成一个素质健全的人打基础”,另有12%的家长认为两个答案都对。  相似文献   

19.
单方 《上海教育》2013,(15):75-75
实施等第制后,学生成长记录册上,“计算”“应用”“概念”三栏中记录着“优”“良”“合格”或“不合格”,家长坦言“雾里看花”。尽管百分制被等第制取代已有时日,然而家长的“分数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因为在家长眼中,分数是反映孩子学业水平的最客观的标准。家长既希望通过具体的分值来了解孩子具体的学习水平,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达到“优秀”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家长不是观众。应当是最佳“助攻手”。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配合,以孩子为主导,家长做辅助,把整个家庭打造成高考“攻城略地”的精锐团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