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从《资治通鉴》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入手,论证其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分析此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读本的意义。将《资治通鉴》确定为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原典研读课的研读文本,体现了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提倡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研读《资治通鉴》,对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人生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启《宣言》的现代性维度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一是经典文本需要结合时代语境而不断创新出场,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亟需理论指引.开启《宣言》的现代性维度需要在方法论上坚持"返本"与"开新"的互动循环:一方面,挖掘与深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矛盾与困境、终结与超越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体现"返本";另一方面,在"返本"的基础上进行"开新",要以一种创造性的原则来实现理论的当代转化,将《宣言》的现代性思想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的实践原则.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源"与"道"的结合,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宣言》研究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周易>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被定为群经之首,其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教育也是其重要影响的领域.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发展,形成师徒礼仪与学习者的心理动机、独立思考与最佳的教育时机之关系、奖惩与教书育人的关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钟仕伦先生的新著<中国美育思想简史>紧紧围绕着"立人"目标和使命,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历史语境,以美学、教育学及相关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性追求为知识背景,对数千年以来中国关育的思想发生与演进趋向做了纵横捭阖的历史勾勒与深入研究.本文即是以书评的形式来分析该书作者在研究中国美育思想发展态势上的学术建树和本著述的学术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的重心挪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新的侧重点.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内涵,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中包含的道德智慧既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创刊于上世纪30年代的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刊《学风》,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徽州自宋代以来的书院教育以及由书院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以紫阳书院为代表的徽州教育在安徽乃至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同时《学风》也对近代徽州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客观地说,《学风》关于徽州教育方面的研究,对于当代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鲁迅不仅描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构建小说史,实现了文化批判和"学问根柢"重建的目的。"全本"《中国小说史略》应该是学术专著和课堂教学两种存在形态的统一。从"教学版"到"学术版"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通过小说类型命名和增删等将现代意义的"小说""历史化"和"自然化"了。鲁迅重写小说史不仅在于大学教育体制内作知识的更新,而且重新反思小说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杨艳斌 《文教资料》2010,(21):120-121
文章作者从文化发展的视角透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简述了各个历史阶段教育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指出教育现代化只有与本土文化相连接,创造性发展教育现代化的精髓,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无素,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融合的机制,才能真正完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进入高中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创造性突破。《乡土中国》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入选教材的范围,加强了中华文化思想观念的社会化学习与承传教育,有利于培育和加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及理性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土中国》入选教材对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其进行重构,以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新的逻辑,赋予其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修身养性做起,以“齐家治国”规约人人和谐相处,以“平天下”为共同的时代担当,为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学记》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研究直接涉及《学记》与数学教育关系的文献比例不大,但国内研究重视度近年有所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将会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历时性研究可以透视某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2006-2012年)的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现代大学教育》载文的关键词、作者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并做出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呈平稳状态,拥有一批基数庞大、集中度较高的作者群体,少数学术精英对该刊办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及"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该刊载文所研究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对该刊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凝聚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对大学生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潜在功效.高校应重视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弟子规》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有效途径,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将中国历史文化中诸多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甄选出来,以教育规律读本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这真正是一个教育的创新。它深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与文化沃土,赋予了其中教育传统以时代的新意,并且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我更想向主编和作者们表达敬意的是,他们非常睿智地表达了教育规律的一种民族形态,一种中国形态,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张磊 《辽宁教育》2013,(5):38-41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科学、理性、自由、世俗化是现代性所高扬的大旗。而教育现代性在现代性大旗的指引下,始终秉承着理性、自由的理念。传统文化某些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教育现代性面前遭遇了困境,这样一种困境使得传统文化必须对自身在古今中外方面进行创造性革新。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的自然观、道论、以水为象征的上德理论、圣人理论以及辩证、对反和循环往复的方法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开发《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民族文化遵道尚德而任自然的视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了一种具有阴柔美的“水德”和“圣人”标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认知、思考和修身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受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中扼杀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知识的主人,而是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缺乏主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的教育传统及其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教育大国,教育传统积淀深厚。全球多元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网络等社会变化对现代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促使教育传统的变革与发展。教育传统是教育变革的基础,变革则能促进传统的再发展,传统与变革二者是统一的。我国教育传统的现代性变革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一要吸收教育传统中符合现代社会与教育要求的内容;二要摒弃教育传统精神中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专制主义和宗法制度相依存的诸如功利主义、精英主义、权威主义等有悖于现代教育精神和要求的观念和思想;还要梳理教育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并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要素整合,对教育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儿童《论语》学习中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论语》中的历史消极面和惰性。通过对《论语》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摒弃封建糟粕,弘扬合乎当代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儿童读《论语》不同于成人,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是儿童不具备的,所以儿童学习《论语》要具有儿童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趣味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