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用户日益增长、微博及微信等移动应用蓬勃发展,学习活动也随之移动化,以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微学习应运而生。微学习正在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一场学习的革命扑面而来。与微学习相对应,微课程是当前数字课程开发的热点和方向。在混合学习和微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程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MOOC的引进、开发和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微课程的发展。2013年是中国在线教育启动大势的一年,2014年则是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用户日益增长、微博及微信等移动应用蓬勃发展,学习活动也随之移动化,以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微学习应运而生.微学习正在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一场学习的革命扑面而来.与微学习相对应,微课程是当前数字课程开发的热点和方向.在混合学习和微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程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MOOC的引进、开发和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微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新闻教育必须进行革新,改革首先应从新闻业务技能入手。而新闻实验课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业务技能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4.
变革与发展中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希明  吕霞  钱晶 《图书馆论坛》2005,25(6):245-249
从专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学术交流、国际化趋势、生源、就业等方面系统地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同时分析了图书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许楚 《新闻世界》2010,(11):226-227
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是从西学东渐开始的,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新闻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虽然现今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呈现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繁荣气象下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时间为脉络,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通过课程设置来研究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希望从中可以为现今的新闻教育提供借鉴,对中国新闻教育未来发展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信息检索课程模块体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革背景中信息检索课程的设计、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的变化势在必行,本文从信息检索课课程模块化的角度提出了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现,主要包括检索课课程模块体系建设的依据、模式及适用范围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大背景下,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出版行业顺应潮流,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本文阐述了数字课程出版的新理念,即“传统纸质教材+数字教材+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数字课程出版模式,分析了其概念及特点,剖析其面临的机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托数字课程和教育服务平台,建议通过整体规划、建立标准、立体化出版、全程服务等策略,实现数字课程的策划、开发、运维等实践应用,从而实现数字课程的运营和推广,应对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出版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柴雅凌 《津图学刊》1993,(1):101-109
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与一个国家科技队伍的情报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队伍的情报素质取决于一个国家情报教育的水平。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情报教育搞得非常活跃,早已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系列,多达7大类20多门课程,其中的用户教育也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我国的情报教育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缓慢。文献检索是我国高等院校为用户开设的一门情报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科幻教育的推广与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以优秀科幻作品为媒介,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科幻作品,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框架,理解和思考科幻想象中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这样的科幻教育具有沟通科学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功能。在课程维度上,它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课程,与科学、文学和历史/社会课程都可以有机结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好奇心、想象力、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这一教育实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科幻文学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职教育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被逐渐重视起来。本文就当前中职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建立以岗位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立重视学生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重视情境教学、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因材施教以及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无疑为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华 《传媒》2023,(16):84-86
智媒体时代,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为充分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并为行业输送高质量的现代化人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与时俱进,正视人才培养还存在的理论基础薄弱、跨学科属性不明显、缺乏智媒体思维等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课程群建设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课程有机整合,能够带动专业课程发展,提升学生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媒体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晓斌 《大观周刊》2012,(47):289-289
进入21世纪以来,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发生了一定变革,给传承和沿用已久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不少教师已经在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思想,以及国内知名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到了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程要摆脱以往让人感觉除了死记硬背诗词就是作文的无趣模式,真正让课程本身发挥多重教育的功能,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2)
课程创新是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移动和社交媒体新闻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等方面都结合新媒体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体现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课程创新理念与实践对当下中国的新闻教育改革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贴近智能技术革新应用的新闻传播学科在近几年的教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跟进实践前沿、改革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挑战。当前智能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实验课程在发展形势和课程理念上都存在变革的必要性。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业务模式和教学环境上存在困境,需要借助智能技术工具赋能传媒智慧课堂新模式,拓展虚拟可视化和人机双师实验课堂形态,在教学理念融合化和教学设计数字化上集中发力,推动实验课程智能化变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刘臻 《传媒》2023,(7):78-80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双向赋能的背景下,本文明确了声音设计课程改革中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声音设计课程运用智能化教学媒体的必要性;着重阐述了在“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声音教育图景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学生”身份及“教学”结构面临转变的迫切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优化理念、改进方法,进而起到推动声音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魏旭  张晴  荆彦婷 《今传媒》2024,(1):131-134
在数字新闻及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生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应地,传统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也要随之变革,特别是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效能。《新闻学理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被视为课程思政路径创新的探索样本。对此,本文对《新闻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存问题、《新闻学理论》课程思政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和《新闻学理论》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及保障体系建设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高校通过将乡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将实习实践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及利用“翻转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方式,有助于创新《新闻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同时提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整体性与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持续推动教学改革,有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梳理和简要地分析了《档案学基础》课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新信息环境下《档案学基础》课程教育面临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分析了未来我国《档案学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进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新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新型驱动器,引起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9.
孙琳 《兰台世界》2016,(16):50-52
慕课对教育方式和手段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如何适应变革,让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更加符合用人单位、档案人员的需求着手,分析现有平台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平台为依托提升规划性,加大课程覆盖面、设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提升平台互动功能等建议,为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建设、管理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文章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的数字课程云平台为例,介绍数字课程云平台的功能和数字课程的概念,分析数字课程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梳理出数字课程的建设流程,以期为教材编辑和高校教师开发数字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