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业极易遭受各种危机事件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旅游网络舆情已成为关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从学界研究较多的旅游网络舆情概念和基本要素构成、发生、演化、传播机理、社会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旅游网络舆情未来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舆情是大众媒体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内容尤其是危机情况的意见、观点和态度.《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构成、机理与管控》一书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频次统计、最优尺度分析等方法,从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和发展机理出发,研究网络舆情预警需求,并从预警理念、技术支持、组织体系等方面探讨了预警机制高效运行的策略。舆情本体即为危机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文本内容,管理者了解网络舆情的热度、变化和危害性有助于提高旅游危机事件管理水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危机是网民对政府形成的负面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本文在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健全网络治理法制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意见领袖,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公开信息等五方面防范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网络媒介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以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为研究案例,应用TF-IDF等技术对其中关键词进行了提取和处理,分析了网络舆情,并指出政府在应对危机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文章从快速应对公共危机、积极实行网络参政议政、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与有效疏导网民情绪四个方面给出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影响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网络舆情事件与传统的舆情事件相比,网络舆情分布广、传播速度快、并可进行互动式交流等特点,不仅吸收了传统舆情的优点,还弥补其传播范围窄、传播速度慢、互动式交流差等缺点。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理性的引导,是现今从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得高校形象的相关信息更多的借助网络传播出去,而近年来网络舆论对高校负面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对高校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本文研究结合相关案例,阐述网络舆情中高校的形象危机,进而明确高校在网络舆情中有效维护形象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使个人自主意识与社会动员能力凸显,在多音齐鸣现状中,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成为常态,给社会组织造成极大的压力,钦州学院形象建构与传播面临挑战。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钦州学院形象提升进行策略研究是主要之点,着眼于构建网络问政机制,遵循并利用好网络传播规律,在科学设置议程中加强网络创意策划活动,提升网络媒体传播力,建立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掌握钦州学院形象塑造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络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生成的发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各种观点交锋的主阵地。各级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时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出现一些偏差时,直接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文章从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改善政府的舆论引导方式,重拾话语主导权并增进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为视角,对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应对的误区、网络舆情应对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如下观点:网络舆情的特征为对事件反应迅速、传播方式快捷、信息交互性强、传播主体隐蔽、传播内容复杂、影响广泛、控制难度大。目前网络舆情的应对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部门对民众意见置之不理或态度暧昧,二是政府部门采取强制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压制。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改革的思路为:认真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育成熟社会心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搭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笔者最后指出,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必须始终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信息传播条件下,高校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风暴眼。本文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从分析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引发争议事例入手,探析应如何把握师生的舆情特点,尊重信息传播的规律,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公众获得信息和表达言论的途径更加便利。针对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自身、政府、媒体和公众是影响食品行业形象的关键因素,在网络舆情危机中,应建立舆情危机的预警机构、及时透明地公开事件进展及处理措施、加强与政府及媒体的沟通能力、推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对食品企业的形象进行修复和重塑,从而提高我国食品行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公众获得信息和表达言论的途径更加便利。针对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自身、政府、媒体和公众是影响食品行业形象的关键因素,在网络舆情危机中,应建立舆情危机的预警机构、及时透明地公开事件进展及处理措施、加强与政府及媒体的沟通能力、推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对食品企业的形象进行修复和重塑,从而提高我国食品行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也不断增多。本文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在数据化时代下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展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公交车”突发事件为例,基于微博平台,采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中风险信息的传播和风险的社会反应两个模块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媒体和公众是网络舆情风险放大的3大主体,并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和情感极性判断,分析这一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舆情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在思想上引领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针对辅导员网络舆情管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角色反思为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管理角色的正确定位提供建议:增强舆情预判分析能力,成为网络舆情信息的预警者;善于疏导不良情绪,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把关人角色;采取多层分类互动方式,扮演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角色;重视心理干预,发挥网络舆情事件善后者作用;掌握舆论氛围引导技术,担任健康网络文化共建者角色。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的总和。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网络舆情在给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关照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内容,坚守"底线伦理"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基础,坚持道德自律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根本,以宽容为原则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从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成因、传播与导控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要举,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导控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释.认为网络舆情研究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以构建“和谐世界”为基本价值理念,既要运用会计算的原理分析和管理互联网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的舆情信息,又要从技术角度维护复杂巨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要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混沌理论和自组织原理来解读复杂巨系统网络舆情导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目前速度最快的传播媒介,正在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现代社会中,高校危机频发,危机公关作为一种积极应对危机的方式逐渐走进高校视野。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导致相互之间容易以讹传讹,再通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单纯的事件演变成一场对抗。因此,高校危机公关中网络舆情的分析及有效的引导必不可少。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构成因素、特点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探讨高校危机公关的危机应对战略及舆情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19.
网络涉警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炒作热点化、盲从信息多等特点。负面的涉警舆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必然会引发涉警舆情危机,而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极有可能映射到现实社会并造成恶劣影响。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形成既有公安机关处置方法不恰当、舆情研判较滞后等主观原因,也有信息监管难度大、民众诉求多元化等客观因素。公安机关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完善信息研判机制,及时与民众进行积极沟通,在良性引导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了解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高发范畴,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源、信息载体及其传播过程,对于正确分析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