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沆《诗比兴笺》通过分析陶诗比兴和用典手法,揭示陶渊明忠于晋室,反对刘裕篡位的政治态度。陈沆笺诗的“以意逆志”原则在探索陶渊明思想情感、作品的主旨寓意方面有成功之处,但他有时过于求深,把并无深意的陶诗归为忠晋愤宋之作。  相似文献   

2.
清代嘉道年间的诗赋家陈沆是诗人,也是“清代律赋四大家”之一。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各地重视地方先贤文献的整理,《陈沆集》两度整理出版,这对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不无奠基之功。2002年和2016年《陈沆集》两度出版发行,在校点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整理出来以供阅读《陈沆集》参考。文章的后半部分全面梳理了陈沆的律赋创作,有利于重新全面地认识陈沆的文学成就。陈沆存留的律赋全为馆课赋,多达76篇,其律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庆道光年间学术风气由汉学向理学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中的"趣味语文"——妙答"一"字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在百姓中流传着一段佳话。湖北蕲县人陈沆很有文才,名噪一方。在他未登进士第时,一日,离家进京赶考,行色匆匆来到河边,急着渡河。不巧,摆渡艄公已经摇橹离岸。要等船回来,还需要半个时辰。于是陈沆自报姓名,高声呼唤艄公,求他帮忙。船上有人知道陈沆是个才子,愿意出面替他恳请艄公,但有个条件,要他立即吟诗一  相似文献   

4.
进入近代,中国古已有之的经世思想,随着1840年后中国政局的变化,具有了与传统经世思想不同的新内容和新特征。作为这种转型思想的体现者,魏源对晚清经世思想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魏源一生著述丰富,他的著作活动对当时有志于经世的士人影响巨大,尤其是他编写的《海国图志》不但丰富了晚清经世思想的内容,而且启迪了新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陈沆是清朝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状元。清代律赋四大家之一、清代试贴诗八大家之一。今据陈沆后人编写的《湖北浠水陈氏沆公直下简易家谱》以及《义门陈氏宗谱》、方志等原始文献,考述其家世。  相似文献   

6.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  相似文献   

7.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经世济用的思想,但在以何济用的问题上,他主张立本修身以济用,所以他不讲儒学的实用性而讲修身的实用性,他认为儒学只有通过修身才会发挥经世济用的作用;在知行合一问题上,王襞强调行道以经世,他认为修身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王襞关注的主要是知行合一的社会功能,他的经世思想既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也体现在他的亲民义举上;在经世济用的方法上,王襞认为自然之谓道,天命之谓性,人的实际生活不能受制于任何主观的或客观的意志,所以要发挥知行合一的经世济用功能,就应当做到"率性"不"立意",顺其规律而提高社会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宋学以四书之《大学》思想为纲,有着鲜明的经世品格。明代儒臣丘溶的《大学衍义补》可以展示《大学》经世进路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大学》偏重明体到倾向达用,丘溶十分重视《大学》文本的解读,在《大学衍义补》中体现了他的达用的经世思想。《大学衍义补》一方面将《大学》经世进路推到极点,另一方面也昭示儒学经世思想的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9.
姚莹是嘉道年间具有经世思想的著名官员、学者。姚莹的经世思想及其实践体现在文章著述方面,坚守文道合一,关注现实问题;体现在家族的认识上,主张家族、国家命运相同,家运昌盛以国运为基础,主张从正史中建构祖先世系;重视外国信息的收集,重视国家治理与防务。  相似文献   

10.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湖北状元陈沆留下的关于黄州的诗歌,应该引起重视。分析和探讨他的有关黄州人文景观的诗歌,有利于他的诗歌的流传,也是建设湖北地方文化的一个有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同时亦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世学者。在以往的学术谱系中,其经世思想一直不为人关注,如同其他学者一样,陈宏谋深受不同学术观点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没有特异之处。但是,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对其时代及后世经世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理学"为基础,倡导"学"、"政"合一;关注现实改革以及以书为教、积极传播理学思想构成了其经世思想的三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①.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名义刊行."然而,<诗比兴笺>一书毕竟自咸丰五年初刻本开始,即署"蕲水陈沆撰",且魏源于咸丰四年撰写的序中亦说是"蕲水陈太初修撰",故而对该书作者"实系魏源"一说,终因缺少魏源亲笔确证以及同时代人的旁证而难以确定.随着魏源著作辑佚和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所获信息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通过吾友戴维提供的两条信息,可说是找到了证明李瑚先生考证确凿无疑的重要证据,才使我们对<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不再犹豫,可以肯定它确系魏源所著.  相似文献   

13.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的两首《赤壁》诗和一首《东坡赤壁赋》,用“一赋二诗”来进行概括,是首次提出。在陈沆留存的全部诗文中,拈出其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且加以评赏,以求对赤壁文学以及湖北地方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魏源经学观继承明清之际的经世学风,既通过诠解圣人作经的经世关怀,凸显圣人与经典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又通过对六经治政内涵的发掘,来贯彻“通经致用”的思想传统。同时,魏源又非全然以经学来诠释其治政思想,而是以经学系统中核心的求实、致用、博通等观念为学,由此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借此达成其经世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陈沆 (1 785~ 1 82 6) ,原名学濂 ,字太初 ,号秋舫 ,湖北蕲水 (今湖北省浠水县 )巴河人。他出身于浠水望族 ,书香门第 ,自其祖父起 ,科甲世泽延续一百多年。陈沆自幼聪颖过人 ,十岁随父读书 ,以诗赋见长。十二岁应童子试 ,十五岁应试科举 ,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清嘉庆二十四年 (1 81 9) ,在京都保和殿对策 ,考中第一甲第一名 ,取得状元桂冠 ,授翰林院修撰 ,出任四川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 82 2 ) ,任广东省大主考 ,次年任清朝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 (1 82 6)病逝于北京 ,终年 41岁 ,后归葬于浠水下巴河望天湖调军山南麓。陈沆…  相似文献   

16.
魏源开晚清经世学风与经济改革先声,是同时期经世改革派中著述最丰富、思想最先进的思想家,并成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先驱。同时,他还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他的史学著述,多为积感而发,紧密联系现实,治学严谨,并在体例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冯桂芬是一位富有经世思想的名士,他关心农民疾苦,关注农业,而且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思想。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代科技色彩较浓、重农而不抑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变风变雅”是传统诗学术语.由汉儒提出后.作为一种诗学型态,表示的是社会时代变迁与诗人生存感受的绾合.反映的是在诗学精神修养中的经世思想,以及其中应有的对诗人主体“内质”的要求.在近代陈衍的诗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定和重视.并成为他的诗学观念的认同取向。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明中叶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程朱理学的衰落及各种思潮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并在部分士人的推动下形成一时潮流。嘉靖初年活跃于政坛的"议礼派"官员,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提倡"黜虚崇实"与"体用结合",重视思想上的诚敬与行动上的笃行相结合,并以复古作为其学术上务实、政治上革新的有效途径,同时抨击宋明理学"灭人欲"的道德观,主张义利并重,这些内容都与明中后期经世思想的主体相吻合,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晚明的经世思潮不仅是批判理学和王学的思想武器,更引发了整个社会重视实学实用的经世风潮,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