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魏晋时期主要社会思潮的玄学发展至东晋因多方面的原因日趋衰落,极需得到补充和完善。时逢佛教在中土欲进一步发展,于是依附玄学,从各方面向玄学渗透,以佛学补充玄学,最终达到了玄佛合流。玄佛合流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魏晋玄学的衰落,另一方面则是佛教开始的中国化的历程。本文着重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学术概念,认为在三、四十年代学术界对魏晋思想指称未一的情况下,唐长孺先生自觉区分了清议、清谈、玄学等概念,为学界作了重要的筑基工作。本文推测唐长孺先生对玄学的定义来自汤用彤先生,其治学路线则继承了陈寅恪先生,注重思想与实际政治之关系。本文对唐长孺先生玄学论著中所谓政治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涉及人生哲学、政治哲学、政治学三个层面,而以政治哲学为核心。这是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特色,也是与陈寅恪先生观点差异之所在。这种差异来自陈、唐二位先生史观的不同。陈先生从社会史观出发,关注士大夫之出处进退、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唐长孺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玄学的阶级属性,将玄学看作统治阶级门阀士族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王戎是琅邪王氏家族信奉玄学思想的关键人物,关于王戎的玄学思想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对其玄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积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消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程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123-124,130
王戎是琅邪王氏家族信奉玄学思想的关键人物,关于王戎的玄学思想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对其玄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积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信奉消极的“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玄学思想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玄言诗的界定是玄言诗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本文突破已有研究格局,对玄言诗重新界定,认为玄言诗是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而产生并与玄学相伴始终的、以表现玄学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为主要内容的抒情言志诗.  相似文献   

6.
士族、古文经学与中古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朝时期,中国的诗歌理论有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诗论名著。当代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儒学衰微和玄学兴盛所致。本文认为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兴起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起主导作用相关联。士族地主不同于汉代宗族地主,他们是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强大的宗族,以世积文儒、位居清要,性尚通脱、重视自我及侈情奢华为特征。玄学的兴起和古文经学取代今文经学都是缘于士族的习性及其对思想文化的新好尚。中古诗论家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的诗论体系都是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收了玄学及其他有益的思想成分,是儒体玄用而非玄体儒用。  相似文献   

7.
从曹魏后期到晋宋之际,玄学经历了三个形态的变化。一是曹魏后期的"政治的玄学",二是西晋前期的"哲学的玄学",三是晋宋之际的"艺术的玄学"。以正始为代表的曹魏后期文学创作"有玄无文",以太康为代表的西晋前期文学创作"有文无玄",以陶、谢为代表的晋宋之际文学创作"有文有玄"。谢灵运就生活在"艺术的玄学"的时代,他不仅重"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而且重"义",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其山水诗的"玄学尾巴"。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是两汉思想发展的继续。虽然玄学的性质不同于两汉以经学为形态的哲学,但其间并没有剧烈的转变。它是两汉思想发展逻辑和历史的继续。从正面说,两汉哲学的发展不仅为玄学提供了思想资料,而且提供了先行的萌芽状态的理论形式;从反面说,玄学的出现正好是经学走到穷途末路而发生的转折。玄学是在批判、否定经学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在主要点上正是它的反题。本文试就玄学的涵义及其本质特征略陈浅见,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9.
通过诠释儒道经典而产生和发展的玄学,其本身是一种诠释学。玄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呈现为王弼的本体诠释学、嵇康阮籍的生命实践诠释学、郭象的实然的知性诠释学以及东晋时期的佛玄诠释学等形态。此形态之嬗变推进了玄学思潮的历史进程,促发了新思想的创生与文化形式的转变,对后世思想尤其是对宋代义理之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也能够为构建中国的诠释学提供理论与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典哲学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亮丽风景,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嫁接、会通所产生的一朵异花。作为具有隐晦、思辨性征以及曲折表达玄学名士虚拟理想和政治追求的玄学,以其“清谈”的风格卓立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之林,并为后人埋下一个“追问”的伏笔。囿于学术上的求真精神以及人的探秘心理的的驱使,考证其“清谈”学术风格以及玄学名士追求虚拟理想的成因,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因为在这方面尚有“真”思想、“真”事实可以挖掘,尚有“真”精神可以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心理玄学思想贯穿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全过程,但在不同的时期,其含义未尽相同。最初它被设想为一种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后期弗洛伊德更强调它对于普通心理学的方法论意义。作为一种看待整个人类的观点和态度,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学试图以动力的、经济的和图式的观点或方法来解释每一种心理现象,揭示人的行为的本质根源。本文阐述了弗洛伊德心理玄学观的产生,心理玄学的本质、内容,并对其最终失败的结局予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玄言诗是玄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在诗歌瓴域渗透而产生的一种哲理诗。玄学最初是魏晋士人用老庄思想阐释儒家学说,企图为虚伪名教寻找存在的依据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就演变成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人生哲学。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经译本中有许多颂赞性偈语,僧人用这些偈语来宣传佛理佛法。当时文人就仿照这种形式写出了宣传纯粹玄学义理的玄言诗。这种诗在嵇康阮籍诗歌中已经露出了端倪,在西晋永嘉年间到晋宋之交的一百多年里风靡了整个诗坛,成为当时诗界的主流。因此从内容上来说,玄言诗充满玄理,借山水自然表现他们的洒脱与高深;从形式上来看,它受到了当时佛经译本和僧徒说经方式的启发。玄言诗人以山水媚道,把玄学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用于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因此它虽然被贬为“淡乎寡味”,但它开创了以山水明理的先河,对以后山水诗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晋玄学的深刻表现,是人的觉醒,在人生观上,否定神性,强调人性,这就必然导致在审美观上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并注重审美主体同时作为审美实体的美的价值。魏晋的美学,正是在以魏晋风度为主体的人物品藻中体现、发展起来的,前提却是反对两汉经学、崇尚老庄的玄学。它一方面为魏晋美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哲学的前提;另一方面,它的一些命题、范畴,或者直接地转化为了美学的命题、范畴,或者间接地启发了美学命题的提出。所以,魏晋的玄学与美学在人的自觉的时代主题曲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玄学为美学提供哲学基础,美学又具象地体现了玄学。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空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玄言诗是魏酱诗坛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这种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旨归的诗歌,自产生之后就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个体对玄言诗的产生起到的作用和玄言诗在诗学上的作用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评王粲“文秀而质赢,在曹、刘间别构一体”,历代注《诗品》者于此句,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其实“曹刘体”是代表的一种古雅的文学风格,所谓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是说王粲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以秀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在玄学“清通简要”的学术方法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是长期孕育并脱胎于玄学“言意之辨”的理论之中的。王粲虽未以玄学名世,但他与玄学的两个思想根源有密切关系,其行为方式亦与玄风大盛之后的虚诞之风颇为相似,所以,他应是早期玄学风气中人。王粲既与玄学有如此密切之关系,那末,他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也是符合学理逻辑的。  相似文献   

17.
英国玄学诗产生于16世纪末叶,繁荣于17世纪上半叶,是17世纪上半叶英国诗坛的两大主流之一。玄学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开放深邃,形式自由灵活,意象新颖奇特,对后世英国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晋中后期,寒门子弟很难得到公平迁转的机会。西晋朝廷采取措施,试图打破“门调户选”的现状。提拔有才能的寒素之士,符合许多有识之士的期待。西晋后期,玄学名士拔擢了一批出身低微的友人,使他们进入官僚队伍,但这些寒门人士并无政治才能。玄学名士并未实现世人“整齐人伦”的期待。他们以国家官职为禁脔,利用公权,为自己和友人提供便利。东晋的玄学名士不再擢举寒素,他们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垄断了清要职位。  相似文献   

19.
郭象的政治哲学可称为无为论,他把无为解释成自为和不为,即自尔而为、无心而为。落在人事政治上,就是“各当其分”,各在其位,位称其能,能尽其职。他主张君道无类则臣道有为。 君主重在用人而不在于亲事,贵在能用天下之才而不求自己必是天下之才,不应以一己正天下而应任物自得,同时应保护农本。“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即克服了矛盾冲突的最高和谐,是郭象玄学的终极价值理想。郭象以“独化”说论证无为政治,认为事务各自独立的变化发展构成了世界的原始和谐,政治的运作因循独化之理,就能复归于和谐。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19世纪末的人心与技艺之争,“五四”期间的科学与玄学之争是勃兴近代科学思潮,促进中国科技体制由引进到消化到创新的近代转型,并由此引发带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改良与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