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火”是英汉语中共有的基本词汇,“火”这一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愤怒、激情、灾难”,同时,由于两个民族文化背景、认知模式的差异,“火”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本文试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汉语的“fire”和汉语的“火”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二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投射的范围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和“隐喻”理论,对汉语常用词语“起”的词义引申作新的解释。人们认知经验形成的心理意象是词义的基础,意象中的前景特征或背景特征凸显,为词义的演变提供动力;隐喻的认知方式具有推导和建构功能,为词义演变中义位和义位、范畴和范畴之间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汉语中词语的隐喻投射,并根据隐喻认知的原域和目标域的理论,详细分析了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词语的隐喻投射现象。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中空间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本研究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库,以汉语中的"上/下"空间方位词为例,对比英语中对应的空间概念,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和社会地位这五个目标概念域中的异同,以期揭示空间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6.
体验哲学强调体验对语言和认知的决定性作用。意象图式就是一种基于人类空间体验的认知结构。它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可以随着人们注意焦点的变化而发生转换,也能够通过隐喻投射从具体的物理或空间域向抽象的概念域投射。意象图式的转换及其隐喻投射为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以空间运动为源域来构建我们对心理状态、五官感知等抽象概念理解的语言现象,被称为"隐喻性运动"。本文将通过语料调查展开研究,探讨日汉隐喻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词汇化水平的异同以及两种语言的语言类型。结果发现,同一目标域下,日语的路径动词均较汉语路径动词表达更为丰富,即日语的词汇化水平高于汉语。而方式动词的使用上,日语较汉语更为丰富与汉语较日语更为丰富的情况均存在。在日语表达中,路径动词的使用最多,而汉语表达中,方式动词的使用最多。在语言类型方面,汉语呈现出动词框架型+卫星框架型+均衡框架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自身而起,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英汉语人体词汇的隐喻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具有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英汉语人体词汇的隐喻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但是也有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运动为源域来构建我们对心理状态、五官感知等抽象概念理解的语言现象,被称为"隐喻性运动"。本文将通过语料调查展开研究,探讨日汉隐喻运动表达的隐喻投射方式的异同。结果表明,日汉隐喻运动表达在相同目标域分类下投射方式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投射类型在同一目标域分类下的分布情况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们由近及远,从始源域(souse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的认知往往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隐喻投射新的意义以及汉越语言在人体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借助LOB语料库和LCMC语料库,探讨英汉语言在"红"色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对比研究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现象,并从文化角度分析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隐喻的认知观与翻译的认知观基础上,从英汉相同、相似和空缺的概念隐喻三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的是隐喻表达,而不是概念隐喻,所有的隐喻的理解与表达都受到概念隐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环境。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隐喻中的英汉两种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英汉文化隐喻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其翻译进行探讨,主张采用异化手段对文化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这样有助于源语言文化的保留,也有助于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colorful languagesfull of figurative expressions.Figurative usage isintended to achieve rhetorical effect and frequentlyoccurs in literary works and daily speech.On theother hand,the two languages have a lot ofdifferences in l…  相似文献   

16.
英语重叠词与汉语双声叠韵词在语音、词形等外在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通过分析比较便可发现两者的相似只不过是一种偶然的契合。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及构字 (词 )方式、形音义间的关系、词源及形式、修辞特色等几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比较 ,找出其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与思维工具。隐喻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提高。通过对广西某一高校大学生英语作文中所使用的隐喻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隐喻思维彰显于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女生对隐喻的使用显著地多于男生,女生对实体隐喻的使用多于男生,达到显著水平,男生对方位隐喻使用略高于女生,不达到显著水平;隐喻使用次数与作文字数的相关系数r为0.726;隐喻使用次数与英语写作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5。结果表明隐喻的使用对语言表达、作文长度与质量都有重要影响,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英语写作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习用性比喻,但喻体的运用却存在很大差异。本从化角度,通过分析地域环境、事物的联想意义、学典故以及音韵效果四方面的不同来探讨两种语言中明喻喻体差异的成因,从而克服跨化交际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交际语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交际语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会妨碍正常的交往,而且会产生某种文化冲突。本文从英汉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方面分析了英汉交际语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