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两首诗在课本上和郭沫若的《雷电颂》(《屈原》中的一段抒情独白)编为一个诗歌单元。三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教学目的可定为: (一)学习诗人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屈原》中的“雷电颂”,是一首新《离骚》、新《天问》,它具有诗的意境,诗的气质,诗的趣味,是一首激动人心的好诗!如果说屈原的《离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那么“雷电颂”足以使一切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激愤;使  相似文献   

3.
晓桦 《初中生》2006,(21):25-27
与其说《雷电颂》是屈原追求自由和反抗侵略的声音,不如说是郭沫若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相似文献   

4.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第五幕第二景.话剧《屈原》写于一九四二年一月,它以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为题材,通过以屈原为代表的捍卫祖国独立的楚国人民与南后郑袖等人卖国行为的斗争,歌颂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发出了愤激的反抗的呼声.《屈原》上演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发挥了显著的政治作用.《雷电颂》是剧中人屈原的一段独白.它是屈  相似文献   

5.
晓桦 《初中生》2006,(7):25-27
与其说《雷电颂》是屈原追求自由和反抗侵略的声音,不如说是郭沫若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相似文献   

6.
剧本≠戏剧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把《雷雨》、《窦娥冤》、《威尼斯商人》、《雷电颂》等四篇课文放在一起,列为“戏剧”单元,这是不恰当、不准确的。首先,它把“戏剧”等同于“剧本”,混淆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查《辞海·艺术分册》,剧本是这样解释的,“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而“戏剧”则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因此,这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提起郭沫若,人们往往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檗》、《雷电颂》等作品。其实,他的小品文也写得清纯自然,别有情趣。其中,散文诗《白鹭》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白鹭》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相似文献   

8.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它是屈原的一段内心独白。全篇充满了屈原的愤怒和对光明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但是,从课文的两处独白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人对革命的力量是估计不足的。其一:“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  相似文献   

9.
《雷电颂》节选自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这些抒情独自,像狂风席卷天地,如惊雷震撼山岳,似闪电劈开长空,气势磅礴,雷霆万钧,是屈原悲愤感情的总爆发,是全剧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主人公屈原的一次长篇抒情独白——《雷电颂》,以前见于高中语文教材,现被编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本(人教版)。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炽烈的情感,撼天动地,不愧为抒情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11.
蜚声中外的五幕史剧《屈原》中的激荡人心的“雷电颂”,是郭沫若以血肉凝铸的诗篇。这篇饱含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雷电独白”,把咒骂鬼神化成一把犀利的愤懑之剑,刺向当时的独裁统治。它以泰山压顶的气势,抨击丑类,劈开黑暗王国,发出了全国军民要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节选)中,主人公有这样一段独白: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当我被人们押着,押上了一个高坡,卫士们要息脚,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头望着龙门。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结果,你是被人押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这是屈原的长篇独白《雷电颂》的一部分。《雷电颂》的主要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一是借指斥东皇太一等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相似文献   

13.
《雷电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在重庆创作的历史名剧。当时,郭老曾说过:“我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一语道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屈原》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色。纵观全剧,郭老所谓的 “象征”好似一条红线,文理清晰地统摄着《屈原》创作表现的各方面,所以研究《雷电颂》的修辞艺术,也应从“象征”谈起。 象征是文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名家高手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作用。如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及杨朔的《荔枝蜜》等,都是运用象征手法十分得体的成功之作。《屈原》就其表现手法而论,确是典型的象征性的文苑大作,而《雷电颂》则是剧作中展示屈原精神的重要独白,也是郭老的精心力作。当年,周总理对这段独白曾有过中肯的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诗歌海洋中泛起的金浪花,是散文芳草地上绽开的瓜叶菊;语文是童话王国里皇冠上闪烁着的红宝石,是小说丛林深处缤纷的石榴花……倘若换一种审美眼光来看,语文不仅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仅是郭沫若笔下气势磅礴的《雷电颂》,还是安徒生笔下情节曲折的《丑小鸭》。  相似文献   

15.
比较记忆法是一种很好的区分易混作品作家的有效方法。一、历史上的同名或名称近似的作品1.《自由颂》:英国的雪莱(诗歌),俄国的普希金(诗歌)。2.《唐璜》:法国的莫里哀(戏剧),英国的拜伦(诗体小说)。3.《王昭君》:中国的郭沫若(戏剧)、曹禺(剧本)。4.《狂人日记》:俄国的果戈里(小说),中国的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初中教材里的戏剧选文,被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里。这一单元的三篇戏剧选文,分别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和何冀平创作的被称为“京味话剧”的《天下第一楼》,以及由孙鸿创作、反映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的《枣儿》。为了配合这三篇戏剧选文的教学,编者为本单元设计了两个教学任务,分别是“阅读与思考”和“准备与排练”。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唯一一个戏剧单元 ,入选的四篇课文都出自名家名作 :郭沫若的《屈原》 ,曹禺的《雷雨》 ,关汉卿的《窦娥冤》 ,老舍的《茶馆》。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学生的反馈和自己总结的过程中 ,感到尽管戏剧只一个单元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相当小 ,但却是语文教学中最有特点的单元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兴趣最浓厚、课堂反映最积极的一个单元 ,因此 ,对这一单元进行一些深入地分析和探索 ,对久陷迷境中的语文教学是有一定启发的。下面 ,试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戏剧类课文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完成了屈原形象的最后一次冲刺。其艺术特点突出,极具浪漫主义的特征,同时又有表现主义的成份,结合两者分析。才更接近作者的抒情本质。  相似文献   

19.
1.古今中外不同作家写过同名作品及体裁《自由颂》:英国的雪莱,俄国的普希金(诗歌);《唐璜》:法国的莫里哀(戏剧),英国的拜伦(诗体小说);《王昭君》中国的郭沫若(戏剧),中国的曹禺(剧本);《狂人日记》俄国的果戈里(小说),中国的鲁迅(小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国的朱自清,中国的俞平伯(散文)。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二年,抗战进入到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抗战与投降,团结与分裂,进步与倒退,两种势力在进行着殊死斗争。就在这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这个剧本,突出了爱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斗争精神;主人公屈原的独白《雷电颂》,表现了爱国军民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雷电颂》通篇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其中,第二人称代词“你”的运用,随着感情激流的奔腾,波涛滚滚式地起着变化。比如:“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