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突显行为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心境改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孤独水平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选取浙江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1 368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UCLA孤独量表分别测量被试的手机依赖程度、社交恐惧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指数,以及孤独感水平。结果表明:大学生MPAI平均得分存在年级差异;同时,女生MPAI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也和社交恐惧、社交回避分因子呈正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孤独感在社交恐惧、社交回避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50%、13.6%。结论表明,社交焦虑、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且社交焦虑能够通过孤独感对手机依赖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了解其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及心理成因。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检出率为32.14%,与孤独感成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通过个别访谈了解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存在负相关,手机依赖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专业认同和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歧视知觉量表、专业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1514名中职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学习倦怠均与专业认同、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3)专业认同和心理资本分别在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间起中介作用,且二者在中职生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视觉表象清晰度问卷、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社会情绪能力量表对152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依赖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情绪能力、视觉表象清晰度和自我价值感,视觉表象清晰度、自我价值感显著正向预测社会情绪能力,视觉表象清晰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价值感;(2)视觉表象与自我价值感在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情绪能力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手机依赖通过视觉表象、自我价值感,以及视觉表象—自我价值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社会情绪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采用中国大五人格简式版(CBF-PI-B)、社交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3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大五人格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3)神经质、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4)社交焦虑、宜人性、外向性、神经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表明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以及社交焦虑的缓解有助于降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内容偏好及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上网行为调查问卷及网络成瘾筛查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上海某中学154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154人中有24人存在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5.6%;(2)中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中学生在网络内容偏好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4)与网络使用正常学生比较,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应对和社交回避;(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上网时间、消极应对、游戏偏好、聊天偏好、社交回避对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社交外表焦虑量表、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量表对6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同伴依恋能负向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β=-0.51,t=-12.50,p<0.001);(2)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社交外表焦虑的中介作用、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7.65%、7.84%、5.88%;(3)链式中介作用与社交外表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女生中显著,负面评价恐惧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男生中显著。结论:同伴依恋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自尊以及手机成瘾的关系,采用罗森伯格(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中文版、莱翁(Leung)编制的手机成瘾量表以及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对42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量以及数据收集。结果发现:(1)男、女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中学生人际关系负向预测手机成瘾,人际关系越良好,其手机成瘾可能性越低;人际关系正向预测自尊,人际关系越良好,其自尊水平越高;自尊负向预测手机成瘾,自尊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导致手机成瘾。(3)自尊在人际关系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际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去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三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问卷调查476名大学生.研究结果:(1)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5),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3)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从而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中学生手机使用时长等情况以及智能手机依赖现状在性别及学段上的差异,采用自编问卷以及智能手机依赖量表,对北京市某区进行整群抽样,对该区八所高中及十六所初中共计817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使用时长存在性别及学段差异:在校使用时长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及放假期间手机使用时长女生显著高于男生。(2)智能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性别及年段差异:男生在积极期待维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日常干扰、戒断症状、过度使用、耐受性以及手机依赖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除网络亲密维度外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初中生。(3)智能手机依赖随着年段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愤怒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体验回避模型和性别角色理论为基础,采用歧视知觉量表、愤怒分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愤怒、自伤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仅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还通过愤怒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且该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愤怒对女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比对男生的更强。研究认为愤怒和性别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起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智能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之间关系,采用无聊倾向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532名大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无聊倾向、智能手机成瘾、负面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系;智能手机成瘾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这种作用占总效应的52%。因此,提供更多有趣且有益的活动以减轻无聊感,加强对手机使用的控制,可以减少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正念和生活满意度在压力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6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压力、正念、生活满意度与手机成瘾4个变量均显著相关;(2)正念和生活满意度在压力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认为,压力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而且可以通过正念的中介作用以及正念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在恋爱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在人格特质中的差异显示,精神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倾性在恋爱人群、年级中差异显著。在社会支持上的总分上,恋爱人群显著高于非恋爱人群、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外倾性、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向相关。社会支持与外向型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在精神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认知失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认知失败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668名安徽省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认知失败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2)手机成瘾在认知失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能够调节认知失败影响手机成瘾的直接路径,认知失败对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消极影响更大;(4)手机成瘾只影响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且手机成瘾仅在男生群体中单独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认知失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孤独感与听障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以及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孤独感量表、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问卷、网络人际信任量表对368名听障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感对听障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均在听障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真实自我呈现的部分中介作用更大;网络人际信任在听障学生孤独感与真实自我呈现之间起调节作用。据此,应多渠道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增进现场社会互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沟通交往能力;普及网络信息风险教育,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特质焦虑、使用动机的关系,为应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合理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手机成瘾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手机使用动机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湖北省三所高校的800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8.4%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手机成瘾与特质焦虑显著正相关(r=0.46,P<0.01),并且特质焦虑对手机成瘾有正向预测功能(F=63.13,P<0.001)。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三者的关系成立(RMSEA<0.08,IFI,CFI,GFI,NNFI均高于0.9),路径图显示,手机使用的娱乐动机在特质焦虑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手机成瘾,特质焦虑是诱发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手机使用的娱乐动机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