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希光的“新新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 《新闻传播》2005,(4):20-22
日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使新闻学教育呈现出深深的危机。可以说,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教授倡导的“新新闻教育”,探索着一条新的新闻学教学之路,他的具有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新新闻教育理念很值得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王东 《新闻窗》2007,(6):71-72
教育新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既要遵循一般新闻的操作规律和价值评判,同时又是一种专业新闻,应反映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至于教育新闻应该更“专”,还是更大众化,目前尚无定论。但它要做到深入浅出是毋庸置疑的。反观部分媒体所做的一些教育新闻,  相似文献   

3.
教育新闻的社会性──兼评两届“四川省教育好新闻”魏翔宇教育新闻的社会性具有两重性:一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二是教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种,具有新闻传播固有的社会性。教育本身的稳定性、周期性及效果的滞后性、较强的专业性,使教育新闻长期以来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史 ,分析了取得发展的原因 ,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在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学生素质培养、重视新闻实务教育、强化业务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内地新闻传播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考察世界新闻教育史,还是分析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新闻教育不仅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但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自身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中国社会在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中,伴随着传媒步入市场及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新闻教育走进了一些误区。突出的表现为:在新闻教育中,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把新闻教育置于市场逻辑中,淡化人文精神,漠视教育生命,从而使新闻教育误入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相似文献   

6.
王胜  王鼎 《新闻采编》2003,(4):17-18
在大众新闻和大众教育俱已实现的时代 ,讨论新闻的教育价值便有了现实基础。信息时代 ,教育面向大众 ,面向世界 ,以培养个性和文化创新为己任 ,就需要经常引入新闻传播的内容 ;新闻作为世界文明交往的渠道 ,充分关注人类的命运 ,关注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所以非常重视教育的因素。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任务 ,所以要树立自觉的教育意识 ,让自己的新闻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教育价值。新闻的教育价值主要实现在阅读新闻的青少年身上。第一种实现形式是青少年主动性的新闻接受。大众传媒的普及为青少年自发地收听收看新闻提供了方…  相似文献   

7.
卢彬 《记者摇篮》2005,(2):13-14
如何为人们提供具有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教育新闻,尤其是在报道教育新闻时,在遵循新闻规律“共性”的基础上,注意研究、探讨教育新闻的个性,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新闻工作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努力的课题。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的同时,需要注意并强调哪些问题,本人有一些实践性的积累与思考,虽说难以构成经验,但在此向同仁们做以有限的交流,以达共勉。  相似文献   

8.
当今,教育为社会所广泛参与和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报道自然也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但是,却有新闻业内人士认为,教育新闻与其他行业新闻一样,本身并无普遍的社会性可言。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教育新闻的报道虽然不少,但有相当多的报道其新闻视角还局囿于常规教育工作的小圈子里,缺乏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因而有人认为,教育专业报要走向社会,必须大量移植社会新闻,借此来扩大读者面,增加影响力。上述观点,我认为有欠妥当。与其他一些行业新闻相比,教育新闻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相似文献   

9.
何微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近60年来,何微教授南北转战,为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壮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在漫长的记者生涯和新闻教育生涯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党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总结和研究何微教授征战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和他的新闻思想、新闻教育思想,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新闻传统、承前启后、激励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悦 《青年记者》2006,(23):14-15
书本教育脱离实践 “我遇到过新闻系的女同学不敢问路。”——南昌大学王龙志 新闻教育经舆分类为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新闻历史三大部分。新闻实务包括了采、写、编、评、广播电视实务等课程。对于这些实战性较强的课程,新闻院校多拘泥于课本教学,淡化实践练习。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新闻从业者既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宣传者也是实践者,他们的职业操守,与社会公众荣辱观的形成、变化直接相关。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对树立新闻从业者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与新闻教育四川联大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邱沛篁随着21世纪的到来,新闻传播事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闻教育也面临着尖锐的挑战。为了让新闻传媒和新闻教育携手并肩、更好地跨入新世纪,正确认识和研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真制定和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措施与...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新闻具有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的作用,有着明显的知识性、教育性和导向性。因此,教育类新闻必须有恰当的报道方式,以达到教育新闻的特殊目的。深度报道"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以明明日之意向",这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非常适合于教育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教育系统通讯员绝大多数是人民教师,他们的字功底比较强,逻辑思维比较严密,写作水平比较高,写议论、通讯没有问题,但要写好新闻报道特别是写好报纸常用的消息,并非易事。我作为黄冈日报《科教周刊》的编辑,每天都收到大量的通讯员来稿,觉得教育系统通讯员来稿最为突出的是教育新闻不够新,消息中没有导语和时间,没有交待新闻背景材料。如何让教育新闻出彩呢?  相似文献   

15.
张明宇 《新闻知识》2005,(12):53-55,44
当今世界局势的纷繁芜杂和各国发展的瞬息万变,将新闻事业的重要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新闻教育的规范化、合理化、针对性、综合性及人文性也日益引起各国重视。信息时代的新闻掺合了高科技的因素,如何培养出高效率、多技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闻人才无疑是新闻教育的重头戏。美国是世界近代新闻教育的发源地而中国是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16.
《新闻大学》(98春)刊发袭正义《大新闻教育:教育适应实践的难点与突破》一文,对目前新闻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设想.作者认为,目前的新闻教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中的新闻实践.传统新闻教育存在的根本误区是将新闻教育与教育实践割裂乃至对立.他提出大新闻教育就是以培养新闻从业人员为基本任务的新闻知识与技能传授活动.新闻专业新闻教育院校新闻教育非新闻专业新闻教育系统新闻教育新闻教育在职新闻教育非系统新闻教育作者认为大新闻教育概念的提出是解决目前问题的突破口,并提出六个新观念:复合教育观念:新闻院校积极为其他专业培…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0):10-16
何微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时期的副院长兼教务长。来校工作之前,他已长期执业于我国的新闻实践工作,深谙新闻规律;来校担任领导职务后,又长期从事新闻教学和教育工作,对新闻教育规则也十分熟悉。上世纪60年代,何微较好地克服了当时因国家经济困难,新闻教育将被裁撤的种种困难,使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在当时得以保留并坚持培养完首届学生。随后又经他长期呼吁,在文革中停办的政法新闻教育,终在上世纪90年代得以复办。他不仅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教育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阶段的奠基人,而且还摸索出一套"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规律,体现了他"新闻有学"的教育培养理念,对今天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嘉 《现代传播》2006,(2):163-165
日本是泱泱信息大国,但是新闻教育却一直没有形成制度化,发展缓慢。目前,日本新闻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分析其独特的现行新闻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日本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益,而且对于研究世界性新闻教育的特点、警醒中国新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闻学教育在日本的新闻学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理念,这种理念深受德国学术理念的影响,是日本新闻学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新闻学界普遍认为,采访技巧、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雕虫小技不是什么学问,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是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理论的学习则必须通过高等教…  相似文献   

20.
周光明  王琦 《编辑之友》2021,(1):102-109
延安时期的中共新闻教育是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形成了新闻教育的"延安模式".延安新闻教育在技术训练和学理研究两方面各有所成,其教育实践主要包含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机构的新闻教育两种新闻教育类型,后者又可细分为专职人才的新闻教育和通讯员的新闻教育.延安新闻教育从属于中共的干部教育与宣传教育,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强烈指导,带有明显的实践主义特征.它既是一种地方经验、地方知识的提炼,又具有一定的普遍启示意义.这一模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