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生的繁盛感与幸福感.因此,发展和培育发乎个体内心的积极力量是符合人类本性的.阳明心学通过"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来"致良知",同样反映出深刻的积极心理学思想.通过对"知行合一"实现积极认同;"事上磨练"捕获心流体验的系统考察,可以进一步挖掘、阐发阳明心学中蕴含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期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及其思想基础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很多,其中以朱熹与王阳明的最为著名,然而朱、王"格物致知"的内涵却相去甚远。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奠定了道德修养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以良知被外物蒙蔽、失去行为导向功能,昭示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最后以"知行合一"作为修养境界,以"致良知"作为最终目标,凸显了王阳明修养理论的系统性。以此理论为依据,王阳明提出了静坐、事上磨练、改过等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王阳明,首先想到的是他晚年的论学宗旨"致良知",进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给他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虽然王阳明立论"心外无物",但他也重视"致"的实践性,强调格物以致知,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观。而且从王阳明论述的致良知工夫中,不难看出其所体现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王阳明从来不提倡悬空去谈论良知与致良知,而是时时刻刻从外部世界的坐卧立行中体悟良知,在行动上磨练以致良知。  相似文献   

5.
"人须在事上磨"是《传习录》生活德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事上磨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炼心中的先天良知,这一育德方法可以有效地纠正品德培养中知行脱节的问题。事上磨炼作为"致良知"的重要方面,让"致良知"德育方法可以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之中。事上磨炼强调生活实践对当下生活德育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这篇论文我主要从色彩影响人的心理、色彩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两大版块进行阐述。每个版块又穿插了很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如第一版块从色彩影响情绪的原因与色彩对学生情绪和性格的影响来论述心理和色彩的关系;在第二版块中,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将在教育教学中的发现和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这篇论文我主要从色彩影响人的心理、色彩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两大版块进行阐述。每个版块又穿插了很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如第一版块从色彩影响情绪的原因与色彩对学生情绪和性格的影响来论述心理和色彩的关系;在第二版块中,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将在教育教学中的发现和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范畴.它是王阳明在"心"的概念建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的形上概括与提升.在阳明的心理教育思想中,良知是心育的理论指导,是心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核心是主体自我意识,它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人人具有,圣愚皆同;良知是主体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自然、和谐与畅达状态.良知是阳明以高扬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志为亮点的心理教育理论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李慧霞 《文教资料》2009,(33):127-128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出现,对以往教育理论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心性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致良知”教育论。这一理论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从树立良知准则、重视意念用功、强调行实事三个方面来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论。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拨动学生心弦》一文中说:"老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需求,学生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1.
茅雅致 《考试周刊》2009,(22):229-229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追求圣道与禅风的统一,心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影响紧密相连,禅宗的“心性论”、“顿悟说”与心学联系相当紧密。文章从王阳明的“诚意说”,“致良知说”,“四句教”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心学对禅学的改造与吸收,展示了阳明圣道内圣而外王,出世而入世,逍遥而拯救的中国人生美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的人物塑造追求着"新传奇"与"好神话"的特点,她们都具有传奇与神话的超常的想象力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擅长用意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新传奇"塑造出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没落封建社会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安忆的"好神话"塑造出带类型化色彩的人物,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民族心理"则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总称,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其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因此,人们对任何事物产生的审美追求中不同程度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带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笔者以音乐中的审美追求为例,阐述审美追求与民族心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积极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内驱力,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下面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积极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内驱力,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王阳明的心理思想范畴中重要的是良知。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良知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大基本点。  相似文献   

18.
汉语被动句结构类型有两种,即"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本文主要研究"长被动句",其结构类型上属于"介词型被动句",必须带上施事,且在语义上又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文章从"自我悔恨""自我夸耀""行为的合理性""对事实的客观描写"这四个角度分析了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9.
“为善去恶”是王阳明“四句教”中生活德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为善去恶中的善恶观源于本心的良知,要求以良知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为善去恶的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为善去恶之初要静坐,之后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道德实践,并自我反省,其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有着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对人的影响。所谓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 我所教课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在师范类的课程中属于基础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对基础理论不重视,特别是师范类学生,对教育学,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