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从表面上看就是政权的交接那么简单,而实际上是在当时复杂历史环境下,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运作的结果。它本身蕴含了历史的诸多面相,这些诸多面相的背后凸显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妥协性,即清袁孙之间的妥协;二是助产性,即帝国主义和立宪派起了助产或催生的作用;三是和平性,即无论是清帝退位,还是孙中山让位,权力的交接过程都没有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战斗;四是共赢性,指清、袁、孙、帝国主义、立宪派都从中获得益处。民元让位过程所体现出的妥协性、助产性、和平性、共赢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丁健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1):119-124
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从表面上看就是政权的交接那么简单,而实际上是在当时复杂历史环境下,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运作的结果.它本身蕴含了历史的诸多面相,这些诸多面相的背后凸显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妥协性,即清袁孙之间的妥协;二是助产性,即帝国主义和立宪派起了助产或催生的作用;三是和平性.即无论是清帝退位,还是孙中山让位,权力的交接过程都没有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战斗;四是共赢性,指清、袁、孙、帝国主义、立宪派都从中获得益处.民元让位过程所体现出的妥协性、助产性、和平性、共赢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3.
关于孙中山民元让位的问题,史学界众说纷纭:"妥协退让论"者指责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形势决定论"者认为,孙中山让位是形势所迫;"利用论"者认为,孙中山让位只是为了利用袁世凯,借以取得革命的胜利。以上三种看法都过分强调了孙中山的被迫  相似文献   

4.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终结。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这个学术界公认的定论并非辛亥革命失败的严格界定。笔者认为,“让位”不是辛亥革命失败或终结的标志,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应该是“宋教仁案”。 辛亥革命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事件,它作为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当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部过程。就时空而论,辛亥革命可分为准备阶段、成功阶段和失败阶段。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中的清袁孙妥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汪精卫与孙中山等为共和立宪派,袁世凯父子与杨度等为君主立宪派。两派是矛盾的,对立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是可以合作的。他们互相利用,迫使清帝退位,使袁世凯出任了总统。共和立宪派主张国家大权归于议会,君主立宪派主张大权归于总统,相持不下,于是又爆发了二次革命,说明两派最终还是不可调和的。汪精卫与袁世凯父子,既有恩的一面,怨的一面,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8.
刀大杀人多     
这幅漫画描绘的是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登上权力顶峰的丑恶嘴脸。一只猿猴(袁世凯)站在象征权力的天安门城楼上,手握长柄大刀,上面赫然写着“刀大杀人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表面上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让位与袁,但袁世凯夺取权力后便开始镇压革命。  相似文献   

9.
1912年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无疑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的既往研究大都说成是“让位”,其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一席原本就属于袁世凯,其后革命党人与南方独立各省选举孙中山,只是革命形势的需要一个头面人物主持政府,而袁世凯尚未来归、黄兴拟将赴宁代黎元洪“暂任”大总统职权而未成行,孙中山却适时归国并主动要求承担大计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的决定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改变。孙中山的最终辞职荐袁仅是“践前言”,实为还位,此外,“让位”论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制约了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南方诸省紧跟着独立,清政府的统一土崩瓦解、各省都督府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一切都顺乎天应乎时,形势发展既快又好。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却功败垂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得。既然革命军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孙中山为什么还要辞职?袁世凯又为什么能窃得辛亥革命果实?对于这个问题,上教版的新课本概括为四条,即:一、帝国主义的干涉;二、钻入革命队伍内部的封建势力向革命施压力;三、革命党内部如章炳麟、黄兴等也主张向袁世凯妥协;四、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这四条原因中,比较难  相似文献   

11.
“革命党”的同盟会改组为“政党”的国民党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国民党是“二次革命”前后领导反袁斗争的唯一革命政党 ,它维系了一代革命志士不致流散 ,其斗争教育和唤醒了人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也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王雷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01-105
1916年袁世凯帝制覆亡后,北洋政局有向和平发展的可能,实力派和非实力派在约法问题上的反复争论,反映了这种走向。国民党、进步党急于分享反帝制果实,一味要求无条件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琪瑞为实现南北统一而作出让步,《临时约法》再次恢复。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从这时开始一直到袁氏帝制自为失败郁郁而终,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这期间却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袁世凯在这段时期,对政府机构的许多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改动,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的整合上。  相似文献   

14.
孙洪伊是清末北方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亦是当时全国立宪请愿运动中的骨干。辛亥革命的洪流又把他推到了与先前相对立的政治舞台上,赞助并参与民主共和,在反袁称帝呼应护国战争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他又成为活跃于民主派中的风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梁启超由拥助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乃是一个思想演进过程.梁袁思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宪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分歧,二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歧.梁氏的战斗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发表,是他高举反袁复辟帝制义旗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孙洪伊是辛亥革命后活跃的宪政活动家,为反袁护国和护法斗争做出了贡献。通过对共和宪政的探索与实践,他完成了由温和立宪派到革命派的转变,成为民主派中一风云人物。这一转变是其宪政追求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爱国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利用汪精卫,拉拢革命党,调和南北,助其窃取政权;汪精卫则被袁世凯蒙蔽,希望借助袁世凯推翻清朝,实现共和。两者之间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东北会党即为明清以来活跃在东北地区的胡匪、马贼以及部分由白莲教衍化、派生而来的黄天教、金丹教等下层群众秘密集合体。东北会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辛亥革命期间,东北会党积极响应同盟会号召,策应革命,充当了北方起义的先导;护国反袁革命期间,东北会党成为中华革命党在东北组建军队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