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桥》讲述的是乱世中三个戏子的生生死死的故事。怀玉的背叛源于一种对功名的欲望,丹丹对怀玉的背叛源自于爱。李碧华的小说中述说的都是相同的“背叛”,华丽的人生最后都因背叛而划上一个凄冷孤寂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男性权威的认识有所不同。少年时期他崇拜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青年时他在与父亲相依为命中逐渐放弃对男权的崇拜,最终,他在心灵救赎路上对以阿塞夫为代表的男权进行反抗并获得成功。主人公对男性权威的态度流变与其人性背叛、自我反省心灵救赎的成长心路彼此呼应,且对他的人生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家臣 《考试周刊》2014,(54):176-176
<正>看了英国的《成长教育》,我明白成长过程中有许多诱惑来得太快,真相背后必有故事,故事背后常有背叛,背叛之后常有悲哀。成长教育,人生如棋,每走一步,都是在走人生。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有时走错了一步,可能就从天堂迈入地狱。成长教育如此重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渗透成长教育呢?一、解读教材,理解成长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中关于成长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我要安全成长"这一章节里安排了《我不要赖皮》,告诉学生  相似文献   

4.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以二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被称为是一部女性觉醒的经典之作。毛姆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追寻摆脱人生枷锁,获得精神自由之路,文学作品更成为他表达对自由渴望的重要途径。无爱婚姻中的凯蒂,面对情人的背叛,被丈夫要挟前往霍乱肆虐之地,在目睹了贫苦和疾病、背叛和死亡之后,她终于在悲怆中一点点揭开生活虚妄的面纱,直视自己的内心,认清了的人生方向。本篇论文通过对主人公凯蒂人生经历的分析,阐释了毛姆小说中对自由的追寻这一永恒主题。《面纱》标题取自雪莱的十四行诗:莫要解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而所谓掀起“面纱”的过程,对于凯蒂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走向心灵自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叛"是蕴含在当代作家张炜长篇小说《家族》中的深层主题。在阐述交叉于历史与现实史诗中的忠诚与背叛这一矛盾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诠释了"背叛"是为了神圣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这一本质的内涵。在这一主题带来的震撼中又有着史诗般的毁灭与悲凉,凸显了主人公的人格力量、审美内涵以及对人生对人性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相似文献   

6.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关于一个阿富汗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他在背叛友情后自我救赎的故事。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儿时背叛友情,在美国自我的成长并最终来完成内心的救赎这一线索,来展现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他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从不是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位参破世间荣辱的智者;悲观消沉不是人生的主旋律,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壮歌。这就是苏轼。余秋雨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在黄州,他留下了许多旷世之作,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词《定风波》,来感受苏轼旷达的胸襟和处变不惊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8.
画里画外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画亦如人生,人生亦如画。画里画外,真真假假,虚实难分。我捧着书,视线停留在那一页那幅无缘相见的巨作上。耶稣在画里,悲伤地摊开双手,平静地告诉门徒,他们中有一个人背叛了他。我在画外,悲伤地思考着被人背叛的辛酸。犹大在画里,面容黑暗,抓着一个鼓鼓的钱袋,我在画外,怜悯地看着这个为了三十个银币就出卖了自己老师的人。生活是需要钱财,但用钱财就可以买断师恩的人,可悲、可怜、可鄙。  相似文献   

9.
《色,戒》是一部短小而意蕴丰富的小说,表面看来是关于情色和背叛的故事,内里却藏着对幽微人性的思考,张爱玲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修修补补,完成的依然是悲凉底色衬托下的对小人物人生的嘲弄和反讽。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失节的思想文化解读杜春海在《对周作人失节的思想文化解读》(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周作人的各个思想层面都是以个人本位主义为中心轴呈放射状展开的,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想本质已经渗透到了他思想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个人本位主义已经成为周作人复杂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世界民”思想、现世思想及双重人格等思想因素共同作用于周作人各个时期的人生选择。因此,我们认为,周作人最后选择背叛祖国、民族的道路是他个人主义思想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他的堕落失节不是哪一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77):19-20
<正>《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处女作,作者以自传的形式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描写了一个关于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而其中的悲剧人物哈桑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书中的哈桑是该书中主人公"我"——富家少爷阿米尔的仆人。他虽相貌丑陋,却正义、勇敢、心地善良,且对主人公阿米尔百分百忠诚。然而,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出生到死亡,他遭受了普什图人的歧视与欺压,亲生父母的遗弃,恶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世界》2015,(2):98-99
“努力的汗水是不会背叛你的。”秉持着这样信念的盛骏,作为演员他充满热情。2015年1月21日开播的电视剧《海德、哲基尔与我》中,他将和玄彬搭档,展现全新的活跃演技。  相似文献   

13.
《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发展过程:从背叛旧式教育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而“弃医从文”,立志做“精神界之战士”。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变迁,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沉浮是鲁迅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外因,其内因则是怀疑态度、叛逆性格、忧患意识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我们仨》问世四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也曾这样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嵌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中。斯人已去,而他生命的文学又从他夫人杨绛的生命中延续。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15.
《最后的晚餐》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迄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这幅壁画取材《圣经》新约中耶稣受难故事,表现了耶稣告知有人背叛他,众门徒得知消息时的震惊场景;突出了耶稣从容镇定的光辉形象,鞭挞了犹大的背叛行为。达·芬奇以独特的视角和景观设计,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大量艺术手段的科学运用,为这幅传世名画做了有力的衬托,使这幅画作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6.
老乔里恩是约翰·高尔斯华绥的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第一部《有产业的人》中的重要人物。中译本序言说,这是高尔斯华绥写来跟索米斯之流对照的“正面人物”,因为他“背叛了”“福尔赛精神”。证据是他在晚年能原谅“颇失”体面的不肖子;而且,尽管他的侄  相似文献   

17.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文坛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1936年),被人们誉为美国戏剧之父。他的成名作《天边外》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痴迷于梦想,却背叛了梦想,最终怀抱着梦想死去的悲剧。本文拟就《天边外》的主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修养》是一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理论专著,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修养,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林彪、“四人帮”一伙炮制的《要害》却诬蔑《论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列举了所谓四大“罪状”.  相似文献   

19.
《赫索格》作为文学大师索尔贝娄先生的匠心之作,因其作品"融合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细致的分析"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述了一位大学历史教授,爆发了近乎混乱的人生际遇:妻子的背叛,朋友的欺骗,亲情的疏离,事业的跌落。赫索格有了迷惘与孤独。但是他没有就此沉沦。他在迷惘与苦闷中倾诉挣扎,并在自然中汲取了能量与灵感,光彩与活力重新在其身上显现,回归之旅熠熠生辉,孤独的自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相似文献   

20.
杜拉斯通过小说《夏日夜晚十点半》,给读者们讲述了一个独特的情感故事,揭示了爱情的不忠与背叛的主题。在本文中,分析了杜拉斯在该书中巧妙、独具匠心的人物安排:面对爱情背叛的一方;背叛爱情一方;背叛的诱因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