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摄影创作定位的理论观念,是摄影创作的指导方针。人人都会拍照,不一定人人都懂摄影,有创作理念的就更少了。对于纪实摄影家来说,理论观念同样至关重要,而瞬间本质的真实,是纪实摄影家理论观念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早在几年前儿童文学创作圈内便有了“迎合”市场的倾向,当时儿童文学家、批评家樊发稼就撰文表示,当下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中,有迎合市场的倾向,孩子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但这些作品思想性往往有所欠缺。近年来关于“迎合”与“引领”的争论开始逐步展开,一方认为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写出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一方认为应该用优秀的纯真的儿童文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  相似文献   

3.
余辉 《视听界》2005,(6):71-73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4.
余辉 《声屏世界》2005,(10):27-28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的实践与理论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丁涛 《新闻窗》2006,(4):31-32
电视创作是“形象、理念、感情”三者的统一。电视的特点决定它主要是以画面语言即用“形象”说话的,但说什么话,对谁说,以什么方式说,这里就涉及“理念”和“情感”的问题。对此,在电视界存在声画“两张皮”现象的今天,电视新闻画面的“细节”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要拍出令观众满意的电视新闻作品,使电视纪实语言凸现出“人本化”的新理念,就要突出“细节”描写,这是电视新闻创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版行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图书市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迎来了一个以营销为目标代替以生产为目标的时代。营销中有一个著名的表述:“生产你能够出售的产品,而不是出售你能够生产的产品”,这句话简单而平白,却道出了营销的真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的策划与销售”,图书也是一种产品,图书的策划、发行同样应以市场为导向而进行。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认识市场:本来意义上的市场是指人们交换劳动产品的场所,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则是指对产品具有潜在的需求的消费者群体,亦即在一定时空下对某种产品具有潜在购买欲望和购买力的消费主体集合。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图书的策划目前,不少出版社的图书策划还处于传统模式中,即“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编辑在策划、选稿时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抓起  相似文献   

7.
丁开 《新闻导刊》2005,(6):37-38
90年代初期,我国传媒采用组照或图片故事还仅局限于画报类的杂志中,报纸刊登的组照也仅局限于专栏,登个3、4张照片,报纸的摄影专版定位在欣赏性的画刊上,而一般的杂志没有组照的位置,就更别提什么图片故事了。1995年,《中国青年报》开全国报纸之先河,将每周一次的画刊改为了“报道类摄影专版。”《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北京青年报》、《粤港信息报》、《羊城晚报》等紧随其后都推出了以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为主体的摄影专版。1999年的《北京青年报》已发展到每周数版的专题类摄影专版。  相似文献   

8.
高媛 《现代出版》2001,(1):18-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人们对“市场”这个名词已是耳熟能详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们的共识,这里的“市场需求”当然不包括有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形和无形的需求。而对于中国出版业来说,由于长期处于独家授权和垄断地位,因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图书市场调查与营销策划上,编辑本位思想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树立了市场本位的思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系统的营销策划,使自己的图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要做…  相似文献   

9.
赵由由 《新闻世界》2011,(11):155-156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新兴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艺术与传统艺术门类有着相同的生产过程,即对认知对象与社会生活的“再现”与“表现”。在两种艺术形态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自身保持着自我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互模仿,相互融合。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前,就必须对传统艺术和摄影艺术的再现方式与表现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群群 《青年记者》2007,(14):75-76
人们常说,画家所面对的挑战是怎样在一张空白的画纸上,加上一些东西来使它变得有艺术性而摄影家所面临的挑战则迥然不同,他们要从杂乱的环境中,通过运用各种构图技巧,把其中无关的景物除去,使画面看起来更具有艺术性。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勒松说:“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可见,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电视片创作从过去的“我能为观众做什么”,转变成“观众需要我们做什么”。这种观念的转变标志着以往的“传者本位”已让位于“受者本位”。“受者本位”为电视片创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将引起电视创作者的创作习惯、创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2.
罗志芬 《声屏世界》2004,(12):39-40
电视媒介市场是一种独特的“二元产品市场”。电视媒体只创作一种产品,但却活跃于两个市场中:其一,受众市场:其二,广告市场。这两个市场以注意力为纽带联结,是一种“双重出售”的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电视媒体必须关注受众的行为,以发挥“注意力经济”的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市场经济对媒介的最大改变是在消费领域确立了新闻产品的消费——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生产领域确立了媒体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的地位。对受众的“迎合”和市场理念,使传媒在商业化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娱乐化产生和发展源于深刻而复杂  相似文献   

14.
王浩 《出版参考》2005,(9X):1-1
中国加入“WTO”后,出版产业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基本上都已“自负盈亏”,实现“企业化运作”,并已形成了在“市场”竞争中拼发展、求生存的局面。不过,另一方面,就目前中国出版单位“转制”的宏观环境而言,如果加以严格而审慎地考察,大家就不难发现尚存有许多困境与难题。  相似文献   

15.
“这个笑话是真的。”老摄影艺术家袁毅平强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稀缺,买什么都需要排队,有一个老太太看见有人排队,也不知道是卖什么,就赶紧排上了,好不容易排到跟前,发现原来是卖手纸的。而时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组长的袁毅平,曾经拍摄过著名照片《东方红》,用图片展示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但他没有拍过一张像排队这样的琐碎小事一实在是太平常了。  相似文献   

16.
社教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教育类节目。而如今提到“教育”好像就让人反感,似乎教育就意味着简单地说教。意味着低估观众的认识水平,甚至有的人会问,在观众与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互动的情况下,社教类节目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观众还需要从电视中得到教育么?社教类节目的创作人员自己也似乎想很快摆脱这样的困扰.认为社教类节目应该抛开“教育”,走新闻化,娱乐化的路子。社教类节目的本质在这种认识中一点点丧失。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新闻看作消费品的话,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希望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消费新闻,就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了。于是,新闻的娱乐化就有了市场。而众多的新闻报道手段中,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新闻摄影的娱乐化就更受到欢迎。本文以英国威廉王子婚礼报道为例,对世界主流报纸头版图片使用中的娱乐化倾向做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18.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9,(16):7-7
“官场小说”教会我们什么? 据《天天新报》报道:不知从何时起,市场上悄然出现了一种以描写官场生涯或政府官员日常工作生活的小说。这类被归为“当代文学”的作品在坊间自有其专用别名,谓之“官场小说”。写“官场小说”的人,应该持有的创作态度是——冷静、客观,而这样的创作态度又完全取决于创作的出发点——反映现实以纠正偏差。  相似文献   

19.
搞好新闻摄影,当好摄影通讯员是要长期付出努力的。为此,简述一点体会,仅供摄影通讯员参考。   一、培养发现新闻的敏感性,力争多出新闻照片。   发现新闻的能力,就是大家常说的新闻敏感。如果少了发现新闻的敏感性,那就很难拍出新闻照片,更无法拍出好新闻照片。   发现新闻的敏感性,不是头脑里生来就有的,它是靠摄影通讯员每日每时培养而积累形成的。摄影通讯员应养成一种良好的作风,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都要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善于在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并从生活中选择新闻。做到不仅能在突发的重大的新闻事件中…  相似文献   

20.
“从众”     
所谓“从众”,照我的理解,就是景行景从,追随大众。自觉而坚定地把自己视为人民大众中的一份子,言行举止,莫不以大众的意志为准绳。面对芜杂的世相、混沌的市场,何去何从一时迷糊之际,惟有一条原则恪守不悖,那就是:大众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大众反对什么,我就反对什么。绝不自命不凡,非要保持自己所谓的独立性不可;对生活中的“一小撮”状态,有一种发乎本能的厌弃、乃至恐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