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戴声佩  张勃  王强  马中华  邹悦  张亚宁 《资源科学》2010,32(9):1769-1776
本文利用SPOT VGT-NDVI数据和旬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 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9年-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 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 的面积分别为6 9776km2和1 5928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 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 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祁连山地区气温变化对草地植被 NDVI的影响强于降水,气温、降水与草地植被NDVI的最大相关性滞后期都为2旬左右。春季和秋季NDVI对气温 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较短,而夏季响应滞后期较长;④气温是影响典型草原生长的主要因素,夏季降水是影响植被 生长期内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高寒草甸草地生长的限制因子,而降水量则是沙漠草地、平原草地的生长 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伊犁河谷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降水敏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张红旗  董光龙 《资源科学》2014,36(8):1724-1731
作为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绿洲,伊犁河谷草地动态监测及其对降水的敏感性研究,对该区域草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尺度的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伊犁河谷草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同期遥感降水数据产品,采用相关系数法和降水敏感性指数定量刻画不同类型草地NDVI的降水敏感性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伊犁河谷草地植被整体呈显著的退化趋势,NDVI值下降速度为1.5%/10a,其中高寒草地和山地草甸的NDVI下降趋势显著,而改善区主要为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随着草地改善程度增加,草地覆被变化的降水敏感性越强,表明降水是草地改善的主因。草地植被的降水敏感性与草地类型、降水的空间分异和年际特征有关。较为稀疏、生产力较低的草地类型(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的降水敏感性较强。降水敏感性与河谷降水时空分布有关,主要体现为越干旱的地方草地覆盖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年际特征上表现为越干旱的年份,草地覆被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在甘肃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长433km“U”字形的第一弯,这里拥有大面积亚高山草甸类草场和沼泽湿地,被誉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但是,近50年来黄河首曲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利用黄河首曲玛曲县草地与湿地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表明: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玛曲县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草地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乱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为此,提出了适应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演替规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差异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翀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11,33(11):2143-2149
利用黄土高原1982年-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投影寻踪分类评价法、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为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的变化趋势,并且预测了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趋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5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波动程度较高,但植被覆盖是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的。2002年以后NDVI波动程度总体上在减小,意味着近年来植被覆盖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改善的状态;②近10年黄土高原的Hurst指数的均值为0.7195,数值较高,但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的Hurst指数高,西部Hurst指数相对较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间序列主要表现为可持续性,即持续改善或者持续退化。在现有基础上,未来的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区有向北部扩展的趋势;退化区有向南部扩展的趋势;③各种植被类型的Hurst指数除城市外平均值均为0.5〈H〈1,即为可持续性序列。其中,林地可持续性最强,除城市外的其他土地利用次之,草地最弱。  相似文献   

5.
草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扮演畜牧业生产资料这一单一角色,更需要体现其生态价值。在国家开展自然资源清查、土地确权、土地有偿使用市场化的背景下,现行的草地等级划分体系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的草地等级划分体系,在综合草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考量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可操作性,重新构建草地分等定级的评价因子和指标,并按照各个因子的加权打分结果划分出5个草地等,以及每个“等”别下的5个草地“级”,并基于该方法划分了内蒙古3个嘎查(村)的草地等级。该划分方法旨在体现草地等级划分的实时性,为草地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完善草地等级划分体系和定价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数据的三江平原土地覆被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翠  张柏  宋开山 《资源科学》2009,31(3):515-522
本文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以250m空间分辨率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为数据源,通过基于Savizkky-Golay滤波重构高质量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并对滤波后的NDVI数据集做主成分变换,通过分析前6个主成分的各时间点的因子载荷曲线,提取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物候信息的总体差异,采用“分层非监督分类法”,由简到繁,由主类到亚类,逐级分解,最终得到三江平原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结果表明:旱地、水田、草地、湿地、落叶阔叶林及水体的分类精度均在88%以上。而由于混合像元问题,针阔混交林与居民用地的分类精度较低。对研究结果定性评价发现,基于MODIS/NDVI数据集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与三江平原实际土地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与MODIS土地覆盖产品相比,在类型识别和空间位置精度方面有本质性的提高,尤其是林地类别和居民用地的识别。本文的分类结果体现了三江平原土地覆被分布细节信息,说明本研究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分类方法在三江平原土地覆盖制图中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草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采用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草地退化监测方法,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气候数据对草地退化指数的年际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环境表现较为脆弱,草地退化指数年际间变化剧烈;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等级全区呈差异分布,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退化现象严重,但是近几年西部地区草地退化现象有所好转,东部地区有所加重;结合气象和人为因素综合分析表明,极端气候和采矿、工业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功能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高寒草地“石漠化”是指植被、土壤覆盖的草地转变为岩石裸露和砾石覆盖、土壤严重侵蚀、草地生产力下降的一种草地退化过程,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在滇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分类和程度分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石漠化”现状与景观特征实地调查,选取基岩裸露、植被覆盖、小生境组合、砾石含量、土层厚度和坡度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划分草地石漠化类型,将高寒草地“石漠化”划分为草地喀斯特和草地砾石化,通过构建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RDI(Rocky desertification index),初步提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和图斑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草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用GIS和RS技术 ,以LANDSATTM为数据源 ,监测我国草地资源近 5a来的变化 ,并对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我国草地面积总量增加约 1 3 2× 1 0 4hm2 ,其中高覆盖度与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多 ,但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我国西部的草地面积减少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 ,新疆的各类草地变化显著。草地的变化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 ,西部的各类草地变化程度比东部剧烈。草地的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主要向耕地 ,城镇转化 ,同时草地存在严重的退化 ,随覆盖度的降低而增加 ,以西部地区为重。  相似文献   

11.
宫攀  唐华俊    陈仲新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6,28(4):104-110
MODIS以其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优势成为全球及区域土地覆盖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但如何快速准确的提取所需土地覆盖信息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对于NDVI时序数列分类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影响分类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NDVI的数据质量问题。本文通过试验发现经过SavizkyGolay滤波处理的NDVI时序数列能够反映植被季相变化特征,与传统的滤波效果相比有明显改善,更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数据的波谱曲线,滤波后的时序数列能较好的区分植被与非植被、草本(一年生)与木本(多年生)覆盖类型。但研究区内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与高盖度草地、落叶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具有相似的物候特征,仅通过NDVI序列很难区分。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MODIS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产品对NDVI时序数列修正,利用前5个主成分进行分类。所得分类结果用363个野外调查样区进行验证,总分类精度达到了69.15%,kappa系数为0.6499。结果表明添加LST的时序数列比单纯的NDVI夸大了覆盖类型的差异,提高了分类结果的精度。为充分发挥MODIS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下一步应对多源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植被的物候关键期识别土地覆盖类型,必将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2.
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帅  邵全琴  刘纪远  徐新良 《资源科学》2008,30(10):1547-1554
草地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覆被类型,采用黄河源区玛多县1977年、1990年和2003年3期夏季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通过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首次采用草地覆被变化分类系统,提取了玛多县1977年~2003年间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玛多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草地覆被变化与高程、坡度和坡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①玛多县的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基本形成,之后退化过程一直持续发生,1990年~2003年间退化程度略有加强;②草地覆被变化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主要类型为破碎化和覆盖度下降,这2种类型对应的草地面积比重为27.62%;③草地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 200m~4 700m的范围;④草地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0°~15°范围内,在此以上的坡度发生的变化较少,坡度在5°以下时,各种草地覆被变化类型的发生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坡度大于12°时,变化的发生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⑤随着坡向的变化,草地覆被的变化的发生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海省8个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和统计资料,建立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产量估算模型以及各地区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对青海省各地区的天然草地产草量及超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7年全省天然草地产草量为12552.1×104t,其中以海北地区最高,占36.60%,最小的为西宁和海东地区,分别为1.40%和1.60%;②2007年全省天然草地超载最严重的是西宁、海东和海南,超载率均高于100%,未超载的地区是海北和海西;③考虑农业、林业等补饲因素后,计算得出海南地区超载最严重,超载率为181.30%;除海西和海北两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超载率相对于天然草地有所下降,但仍有较严重超载。因此,应当加大农业、林业等补饲,维持天然草地及地区畜牧业的有效、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的土地覆盖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50m分辨率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Sacizkky-Golay滤波重建高质量NDVI时间序列数据;同时融合500m分辨率的MODIS多光谱反射率数据和90m分辨率的DEM数据.将非监督分类法和决策树法相结合,进行黑龙江流域土地覆盖分类研究.对分类结果采用已有的土地覆盖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精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利用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获得较高精度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王荣  江东  韩惠  张峰  赵少华 《资源科学》2013,35(4):868-874
森林类型识别是森林资源遥感监测的基础工作,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缺少纹理细节信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不仅具有光谱信息,而且提供丰富的空间、纹理特征信息,因此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纹理特征进行森林内部信息的提取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传统基于单个象元纯光谱及面向对象建立规则集的方法难以有效区分天然林与人工林植被覆盖信息.本文利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算法、Sobel算子边缘检测及骨架线提取等方法,提取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纹理线特征,构建了一种新的特征指数——纹理线条密度指数(TLDI).研究表明:与常用的NDVI、SAVI、EVI等植被特征及VAR、HOMO、CON等GLCM纹理特征指数相比,TLDI指数的离散度更好、分类效果更佳;当TLDI>0.1时,为天然林植被覆盖区;当0<TLDI<0.1时,为人工林植被覆盖区.典型区域的实验表明,除极少数稀疏天然林对象斑块错分人工林,总体分类精度较高,人工林错分率小于0.83%,面向对象的TLDI指数可以有效地提取森林内部天然林与人工林植被覆盖信息.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橡胶林地的遥感识别与数字制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橡胶林地是西双版纳人工景观的主导类型,橡胶林地的遥感识别与动态监测对于促进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MODIS—NDVI数据,通过分析各植被覆盖地类的物候特征,判定橡胶林提取的时间窗口:以2010年TM为主要数据源,根据橡胶林在不同树龄所表现的光谱差异,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按照橡胶幼林(〈10年)、橡胶成林(≥10年)系统分析其光谱、纹理、地形以及类相关特征,完成了2010年橡胶林地的提取与制图。精度评价结果表明,总分类精度达到85.20%,较基于像元的决策树分类精度提高5.20%;其中橡胶成林分类精度达到92.50%,橡胶幼林分类精度在76.42%。统计结果表明,橡胶幼林与橡胶成林种植面积比重为1.04:1,与目前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超过国营橡胶种植面积现状相吻合。研究提出来一种验证和提高橡胶林分类精度的新方法,即采用相同分类方法提取2000年的橡胶林地,通过2000年和2010年两期橡胶林地变化的叠加分析,发现橡胶成林提取方法较为可靠,而橡胶幼林误分率略大,可通过提取更晚年份的橡胶成林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17.
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尺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卫亚星  王莉雯 《资源科学》2010,32(9):1783-1791
提高净初级生产力(NPP)的估算精度,需要充分认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对NPP估算结果的 影响差异,即NPP的空间尺度效应问题。本文借鉴了多种成熟的光能利用率NPP模型的优点,同时充分考虑了研 究区生态环境的典型特点,建立了针对研究区域的基于光能利用率原理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选取 了具有空间尺度代表性的4种遥感数据作为NPP遥感估算模型的输入参数,估算了4种空间分辨率的NPP模拟值, 对比分析了这4种分辨率的土地覆盖类型空间格局的变化和NPP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 的降低,NPP的模拟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其变化的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分辨率由30m降低为1km时,NPP模 拟值变化程度最大,增加了15.7%。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利用195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逐个图斑跟踪记录的方法,动态监测每个图斑在各个时段的变化过程。从研究起始时间开始从来没变过,或变化次数较少的空间单元称为趋向稳定类型的转换,而变化次数较多的空间单元称为趋向不稳定类型的转换。根据每一土地单元土地利用变更次数的多少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将研究区某一时段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划分为未变更类型、人类干扰型、自然演化型3种类型,分析了各种用地类型转换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稳定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域和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城镇及居民用地、耕地最为稳定;其次是土地退化的盐碱地和未利用土地;沼泽地、林地、草地稳定性较差;②当未变更类型和自然演化类型向人类干扰型转变后,土地利用方式将趋于稳定,在下一时段变化的可能性较小;未变更类型和人类干扰型向自然演化型转变后,土地利用方式趋于不稳定,在下一时段发生变化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