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课程资源孕育于社会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个体及社会群体的性别角色及其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男尊女卑”的观念,并认为它是“天然合理”的,那么这种“天然合理”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文章主要对其产生、发展与形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历史发展演变总体过程的认识,曾形成“倒退”、“循环”、“进步”三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近代以来,“进步”观念的形成、确立,使人类走出“倒退”和“循环”的怪圈,摆脱“命运”和“上帝”的泥淖,成为解释历史发展的核心观念。本文通过追溯盛行于古典和中世纪时期的历史观念,重点探讨16、17世纪历史观进步观得以成形的条件、逐步确立的历程,以及对当时西方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观念”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同时还对“统计观念”的具体表现作了如下的描述: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以促进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这一历史趋势表现为从客观统一体到主观统一体的发展进程。当代的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形成的客观统一体为基础的。“欧洲统一”观念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这一观念从思想家到政治家延伸的过程。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生与发展正是这种统一的历史趋势的现实证明。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作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在动乱与繁荣之中前进,文学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这一空前盛况。先秦诸子百家凭借自成一家的学说彼此争锋,在文学历史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受其推动,此时的文学观念也由最开始的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先秦文学观念,也影响着后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从先秦时期的文学发展出发,以“文”字的“文饰”意为代表,对其含义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对于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尽管如今的语文、历史学科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但在学习过程中依然无法割断两者之间天然的渊源关系,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文史相互交融、血肉相连,故有“文史不分家”之说。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树立起大文科的观念,教会学生将文史知识融会贯通,一定能使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汤粤 《知识文库》2023,(19):123-126
<正>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历史学科与非历史学科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历史地图册作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在理解时空观念培养逻辑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识读历史图表,掌握基础史事;建构时空框架,理清时空联系;融入历史情境,探究时空问题等路径促进时空观念素养的落地。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历,过也,传也。”葛剑雄也解读说,“过”是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时空性是历史学科本质和天然的特征。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相似文献   

9.
以“老王的致富之路”为主情境,设计“完善喜树的种植方案”“探究喜树的药用价值”“喜树产品的加工推广”三条情境线索,形成“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单元的结构化教学脉络。通过设计层次递进的驱动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观念,感受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因此共产党人在进行全人类普遍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总是对妇女的解放给予高度的重视。千百年来,剥削阶级的统治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它既束缚了妇女的彻底解放,也阻碍着社会的普遍解放。“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许许多多的谬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了批判“四人帮”的谬论,肃清其流毒,充分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彻底破除男尊女卑的观念。因此在今天,考察一下男尊女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海洋开发使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交融和谐,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海洋开发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海洋价值观、海洋政治观、海洋权益观和海洋国土观等现代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海洋,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2.
所谓“历史主题探究法”就是从动态生成的观念出发,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获取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实现史学的人价值。历史主题的确立可大可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相似文献   

13.
由《说苑》上溯历史故事在先秦古籍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到核心的发展过程。第一次转变是从“史”到“文学”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文学”到“史”的回归。两次转变的质素不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刘向采用历史故事著书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说苑》一书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但它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之链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要改变陈旧落后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受旧观念支配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的观念,是历史形成的,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支配、导向作用。可以说,这次课程改革成也观念,败也观念。因此,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一是要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二是要树立“课程是生活、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异质说”是一个常常被我国学界论及的论题。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异质说”折射出国人长期以来积淀的历史和现实感受.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某种夸大乖误解。中西文化“异质说”的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词义的不确定性、人类“整体性大文化观念”的缺失、对文化终极目的认识的错位.以及在中西交流的历史过程里形成的倍受压抑的民族情结等。  相似文献   

16.
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办学历史仅20年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教育观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基于“平台 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彼得.威德森所著《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Literature)一书,在历史的具体语境中探讨“文学”观念演变的历史,由此呈现出这个概念由逐步累积、到大致形成、再到离散为“文学性”的过程。这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概念演变史的方法,具有扎实的说服力,对于我国的“文学”概念发展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物质”的探索,从哲学物质观念的萌生、发展和深化,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要同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的虚构,对物质的歪曲解释不断地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不断突破这个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地向前发展。为了能较清楚地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发展过程,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考察一下人类物质观的历史演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中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一课题已经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尤其以高考历史科自1990年以来明确转向加强能力的考查对教学震动最大。它已经引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但也无庸讳言,一方面是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学  相似文献   

20.
张启喜 《农村教育》2007,(10):51-51
一、创新思维教育前提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树立符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念,应与一般的教学观念有着不同的合理特征。其一.必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动”意识,把教学过程变成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多给学生“悟”的能力和方法,多让学生去反思“会学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