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文史不分家",历史教师如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插入诗词名句,则既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能使课堂教学富含诗意,还能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就有“文史相通”的说法,二者有紧密的关系。注重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找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恰当运用文史结合,既有利于历史课堂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言志,歌咏言”,文史相通,史诗相融,在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诗词的审美功能,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一门的历史思维素质。  相似文献   

4.
“文史不分家”,历史和文学都属于人文学科的大类,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联系,这是由历史和文学的本质决定的,今天的历史教学也提倡文史结合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分析了初中课堂上文史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文史结合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遵循了历史与文学同根同源的客观规律,对于历史课堂的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有积极的影响。其次,文史结合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不再是一门干巴巴的科目,它与语文结合,用文学的角度去阐释历史,会有别开生面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再次,文史结合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相比,文学更具有直观性,容易被学生轻松接受。采用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快速使学生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心理动力,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历史课堂,文史结合,利用电影、电视剧、小说,利用学科知识的联系,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得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新《课标》中也指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由此可见,文史结合,能双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中准确而适当地运用历史知识,令文史形成合力,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助力语文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我们认为,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科能力,是学生建构历史知识大厦的基础。而且,学习历史离不开材料阅读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所以从运用角度看,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缺乏直观感和认同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古”和“今”联系起来,由“今”及“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及,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将“古”和“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程标准有关过程的论述指出“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对这段话,我的理解是,过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既然如此,过程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项目中的一项基础教育,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文史结合法应用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而且还能增加初中阶段学生开展历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文史结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部新近修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把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信息、整合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知力。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一、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历史的认知中,如果缺少历史思维看待问题,学生获取的观点是片面的,很难通过整体感知得到历史中的相关知识点。因此,教师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学科素养,一般需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化地看待历史。  相似文献   

14.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所谓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历史研究专题,并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历史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5.
赵蔷 《甘肃教育》2011,(6):39-39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抱怨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不是记年代就是背人名、地名,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也是以“干条条”为主,历史学习的乐趣无从谈起。历史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学生本应学得有滋有味才对,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加入几味“佐料”的话,其一定会变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6.
宁文志 《中学文科》2007,(10):102-102
“以诗言志”“以歌咏言”,文史互通,诗史相融,古已有之。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迁。古代诗歌作为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很早就引起史学研究者的注意。而历史教师利用诗歌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则更容易贴近生活.贴近历史实际,也更容易融意于现实之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必空洞地讲解概念,而是用抒情的语调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苏春芨 《基础教育研究》2011,(12):45+47-45,47
教学需要艺术,历史教学更需要艺术,因为历史教学大都依据教材,学生要靠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学习。在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教学艺术,由“读书”“思考”“提问”“回答”组成的“四环节教学法”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也不时地使用这种方法,它操作简单,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对这种方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文史一家是大家的共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无不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从新教材中,也不难看出文史的一脉相传,珠联璧合。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历史知识教学,拓展新的领域,我有如下一些体会。一、以史导课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通过讲历史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导入新课,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文容量。《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46年创作的,讲这首词时,应先从国共谈判的1946年这一“定格”的历史谈起,让学生沉浸在这一战斗的风云境界中,唤起学生的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由这一…  相似文献   

19.
有道是“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这说明语文和历史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经常在历史教学中注意文史联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利用语文教材,将历史与语文联系起来。中学语文课中同历史教学内容有联系的课文共有五六十篇,大多数内容可以与历史教学联系起来。如语文教材中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和《红军鞋》这两篇课文,对于讲述“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课很有启发。另外还有《扁鹊见蔡桓公》、《活板》、《冯婉贞》、…  相似文献   

20.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本文试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文字创设的境界,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纵横联系以及通过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等方面来探讨如何让学生从古诗词的学习中了解鲜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