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可否认,人们对刘丁宁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其状元身份以及港大的名头。无论舆论怎样评价,刘丁宁的选择,都已经超越了其个体本身。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高考改革,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传递出多重教育信号,而这对于中国教育发展无疑是有价值的。首先,尊重学生的兴趣。"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这样人尽皆知的道  相似文献   

2.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教育就是对“道与器”的传承与创新,因为需要传承文化才出现教育,但教育绝不只是为传承而出现,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创新,在于“道与器”的创新。如果说传承是一种复制。那么创新就是一种突变,突变可能有好也有坏,但没有突变,就是一潭死水,教育就成为了只有知识成长,没有思想进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教育就是对道与器的传承与创新,因为需要传承文化才出现教育,但教育绝不只是为传承而出现,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创新,在于道与器的创新。如果说传承是一种复制,那么创新就是一种突变,突变可能有好也有坏,但没有突变,就是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在审视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道与器"的观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事物本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因此,即便是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尝试使用"道与器"的关系来检视工作。并且在社会事业的各项改革工作中,坚持"道"的眼光来审视工作,就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代使命的实践;坚持"器"的方法来工作,就是对工作脚踏实地狠抓实干。  相似文献   

5.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即是说“器在道先”。如果说“立德树人”是教育之“道”,那么信息化就是教育之“器”。“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  相似文献   

6.
教孩子从小学音乐、练舞蹈,这类学前艺术教育,究竟是快乐教育,还是牺牲孩子快乐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直通孩子的心灵,能使小天使们练就积极心态,培养"自理、自主、自信,大胆、大方、大气"的气质。艺术教育能否"润物细无声",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印度哲学家奥修在《当鞋合脚时》一书中写道,"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亦是如此——孩子需要"合脚"的教育,"穿"上时不"硌脚",甚至感受不到自己正  相似文献   

7.
自古语文教学崇尚"文道结合",心理素质教育其实仍可归类于"道"之教育,就当今社会发展来看,这是"道"之教育新的延续和扩展.  相似文献   

8.
【经文】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相似文献   

9.
正印度哲学家奥修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这显然是关于人生与世界的隐喻。同样,如果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相契合,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就会合乎自然。这种与学生发展相契合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许博渊 《教育》2011,(34):59
人们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种行为看法各不相同,这种情况常常被说成"见仁见智"。这是一种简略的说法,稍微完整的说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还不是原话。原话出自《周易》,是这样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意思是这样:(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和阳互相转化的规律叫做道,(天)发挥此道创造万物就是善,(地)顺承此道孕育万物就是性。(但人们对道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职业教育社擬有家事教育研究题目十余个,征求论著,为刊专号。予芜陋无似,姑就管见所及,略述下怀。言简意率,不敢多扰清听,是以谓小。按家事教育之种种研究都繋于所谓之「家事」。「家事」云何复在所谓之「家」。家事教育与民族复兴之关系,可以由轻而重,依次言之。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审美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笔者就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智慧,而技巧、智慧都源于境界:境界高,就会有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的技巧,就会不断生成智慧。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的差别是微妙的.<学记>与<大教学论>分别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重视形而上之"道",<大教学论>重视形而下之"器".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性"和"道德性"教育均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专业性"教育已形成自觉发展的良好态势,而"道德性"教育建设则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而相对滞后.教师的"道德性"教育,不仅是单纯的教师个人道德层面的问题,更要通过搭建制度伦理框架,才能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性发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学生沟通精准有效的必要性,因此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遵循一定的沟通原则的基础上,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将会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育适应自然,这是教育与心理的普遍而通俗的规律,然而真正实施它却是任道重远。卢梭享有教育上的"哥白尼,"就卢梭《爱弥尔》教育思想观的讨论有不少,如"自然主义"教育观,回归天性等等。而文章从卢梭的《爱弥尔》的教育与发展心理学角度进行初步探讨与总结,引发对当今科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的起源来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即传统的"文以载道"。这里的"道"也就包含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娱乐  相似文献   

19.
<正>一《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核心,讲了十几个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总归于一个字:"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道"有两个最基本的秘密:"无"和"有",它们"同谓之玄",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门。那么,"玄"是什么?玄,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应该是中  相似文献   

20.
教育技术之"道"探讨的是教育技术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也可以说是教育技术发展变化的过程,还可以说是教育技术发展变化的内部矛盾,总括为教育技术之规律。文章通过对"道"的解读引出教育技术之"道",并继而挖掘研究教育技术之"道"的意义与价值。研究教育技术之"道"不是以具体的教育技术学知识产出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心智",进而有重建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