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四期上发展的《谈谈校对的视力保护》一文,对保护校对视力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考察,是一篇好文。但文章中提出“五号以下的字体”对眼睛较易疲劳,“五号以上的字体”对眼睛较舒适,既有“五号以下”,又有“五号以上”,引起我一点想法。“五号以下的字体”,包括新五号、六号、七号等字体,毫无  相似文献   

2.
克服编辑职业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职业病,总给人一种泛化的感觉.似乎各种职业都有一种职业病,这当然是一种错觉。编辑这一行有无职业病,恐怕没有必要去进行探讨。不过,有些现象我觉得是和编辑这一职业有关的。下面提到的所谓“职业病”,编辑同仁未必首肯。但作为值得克服的一些编辑误区,总想提出来以引起注意,所谓“姑妄言之”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特别是编辑.稿件的标题制作得好不好,是衡量他是否称职、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尺度。何为“好”?当然是准确、简洁、生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工作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很有些“门道”要讲究的。我认为,其核心的“门道”就是在标题制作中,要把握好“准”和“亮”的统一。下面结合一些不同报纸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在标题制作上的差异,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其编辑制作标题的能力水平可以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精心制作标题@赵少辉  相似文献   

5.
给某纸媒投寄一篇稿件,编辑以电子邮件告知留用,但称标题不妥,需要改一下。编辑只说标题不妥,怎么个不妥法,却未说明,让人云里雾里,竟不知如何是好。遂想,既然标题不妥,就烦请编辑斧正个恰当的标题吧。遂将此意以电子邮件告知编辑。编辑  相似文献   

6.
编辑“职业病”三种路景云一提职业病,总给人一种泛化的感觉,似乎各种职业都有一种职业病,这当然是一种错觉。编辑这一行有无职业病,恐怕没有必要去进行探讨。不过,有些现象我觉得是和编辑这一职业有关的。下面提到的所谓“职业病”,编辑同仁未必首肯。但作为值得克...  相似文献   

7.
某报报道了“千叶”牌电扇销往国际市场的情况,标題是《‘千叶’冲出国外争天下》。乍一看似无不妥,但仔细推敲起来,这条标题并不严密。标题的毛病出现在“冲出国外”上.国外,可能是指除我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而这“其他地方”,所指又是不确定的.对于没有具体界定的“国外”,是不好“冲出”的。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冲出。如果连“国  相似文献   

8.
错得出奇     
最近看到一本《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正文中的一些错字,如把“末尾”错成“未尾”,“灵柩”错成“灵枢”等,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因为这类错误,竟在字数不多的目录上也有,如第七章第三节的标题:“解放钢铁及其制品的销路问题”的“放”字,不用说,应是“决”字。也许该书编  相似文献   

9.
侯颖 《中国编辑》2004,(4):36-38
当下的少儿出版陷入了三大误区:一是以“不变应万变”。许多出版社编辑都认为少年儿童成长迅速,我编辑一本书今年的七岁孩子能看,明年的七岁孩子也能看,一本书十年八年不改面孔,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容易形成品牌。殊不知,每年的七岁孩子的审美都会因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影响而不同,十年前的七岁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9,(4):25-25
科学大师钱学森(1911-2009)一生勤奋过人。他在留学美国期间,曾受邀为一本集体写作的《气体动力学入门》教科书撰写若干章节。该书的编辑伊蒙斯回忆:“钱学森每周都挤时间做这份工作,每周完成一章,……那本书原计划1950年出版,结果拖到1958年才完成,这在作者众多的情况下也很常见。只有钱学森这种人才会坚持准时交稿”。  相似文献   

11.
十月三十日《河南日报》三版发表了一组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稿件,图文并茂,读者很爱看。美中不足的是其中一个标题是《“商官”拒贿》,内容介绍的是安阳市西城工商所副所长刘瑞英拒贿的先进事迹.工商部门管理的是工商企业,在这把“工”字随意去掉,概念就糊涂了,且“商官”说法也不妥。今日提出,意在提醒编辑编稿时,不  相似文献   

12.
<正> 十几年前,当报纸排版工艺告别“铅与火”、走进“光与电”时代时,编辑记者们只有兴奋感,没有危机感。这一技术进步所改变的只是排版手段,而采编工作一切照旧:纸上写,纸上改,纸上画版样。如果说这是一次挑战的话,那也只是对专职操作人员而言。编辑记者们未受其累,先得其利:拼版速度加快了,字体字号增多了,标题加线、铺网可以随心所欲,照片剪裁、缩放简直易如反掌,倒起版来方便得很,印刷质量大为提高,真  相似文献   

13.
赵国妮 《青年记者》2010,(12):54-55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题的定义为:“标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单语句。”这也是我最初对标题的认识,后来从事编辑工作才渐渐清楚,这只是最基本的。《知音》杂志副总编雷一大在接受采访时说:“文章的标题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甚至是一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决定性‘印象’。读者选择报刊书籍,通常是‘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相似文献   

14.
一家报纸用《军令如山倒》的标题,我认为把“军令”和“山倒”放在一起,不妥,写了一个意见,不料编辑先生马上用周立波、杜鹏程的小说中所用此语,说没有什么不对。还有一位先生,各打屁股五十,说这也对,那也可以,而且引《俗语词典》为证。一个标题用错了字,按照现在的规格,可说司空见惯,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山”和“山倒”,确是两个概念,把它们混淆起来是不妥的。 “铜山西倒,洛钟东应”,所谓山倒,其实当时是陇  相似文献   

15.
辛秦 《新闻三昧》2006,(3):15-15
目前,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流行着“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说法。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少标题也出现差错,这都是由于编辑粗糙,校对不严谨、不核查造成的。举一些例子:错误的标题举例:1、杨利伟飞上太空,某报一条消息的标题是《飞天不在是梦想》(把“再”错成“在”,意思满拧);2、《“少儿频道”让观众拍手称快》(拍手称快不能乱作褒义);3《、哥伦比亚联手华谊有望成立新公司(》哥伦比亚是个国家);5《、美两处森林大火有望“会师”(》有幸灾乐祸之嫌);5《、七龄童走路被撞死一法院判决“白撞”》(缺少人情味…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编辑社会地位不高,这是不奇怪的。因为编辑这一行工作很少为人所理解。读者买到一本书只知是谁写的,不知是谁编的。在一些人眼中编辑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其实哪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编辑。编辑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声不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里转载的《代价》的作者陈国凯同志的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证据。这篇文章中就很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出版社的编辑是怎样促进和帮助作者进行工作的。读了这样的文章,不仅对作家,而且对编辑都会肃然起敬。读了这样的文章谁还能再说编辑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哩? 编辑受到重视和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千万不可骄傲,一定要“人誉我谦”,应该更加努力,为作者、为读者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来阅读报刊,发现“大力”、“大办”、“巨大”、“很大”等字眼出现频率很高,有的同一张报纸竟出现多条含有这类词语的标题。甚至连一些一般的、局部性的工作报道也轻易使用这一类词语,实在没有必要。几十年来,我们吃了不少“大力”、“大办”之类的苦头,有不少事情,开始高喊“大力”、“大办”,最后效果不佳,甚至造成危害。我认为随意使用这一类词语有以下几个弊端:一、看标题很来劲,其内容平平,给读者以华而不实之感。二、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以为又要搞什么运动了。三、没留有余地,把话说得太绝。四、容易刮“风”,使下面无所适从,不…  相似文献   

18.
“组织社会力量”这句话,凡是五十年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过编辑的人,大都很熟悉的。前些年,由于林彪和“四人帮”为害,许多同志对于这句话恐怕不一定很清楚了。这不是一句普普通通,可有可无的闲话,在那金子一般的五十年代,在如何做好编辑工作上,这句话确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青社从总编辑到传达室,总共二百来人,但却出版了七种期刊(《中国青年》、《世界青年》、《农村青年》、《中学生》、《辅导员》、《旅行家》、《文学知识》两种丛刊《红  相似文献   

19.
胡建华 《青年记者》2016,(24):55-56
标题应力求避免歧义,这不是新话题了.但浏览报刊、网站,各种歧义标题仍时常可见.本文尝试通过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案例的分析,对歧义标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梳理. 用词不当 汉语词语的多义性决定了用词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歧义. 主:不当无微不至“粮保姆”,要当抓大放小“粮司令” 副:托市收购致粮价倒挂国库仓容紧张,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亟待改革(《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7月16日第2版) 主题中的“当”既可做动词,意为“做”,也可做形容词,意为“妥当”.标题的原意显然是前者,但因“不当”作为固定搭配是一个常用词,初看标题时,很容易将“不当”理解为“不妥当”.  相似文献   

20.
蒋肖斌 《青年记者》2017,(22):35-36
谈到这个话题,我觉得有必要先看一个标题:《“小皇帝”王俊凯的新年愿望……高考顺利啊!》,这是2016年年末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文化版面的一篇稿件,标题出自一名退休返聘的老编辑之手,但又是省略号又是叹号,搬上微信公众号直接就能用.老编辑起完这个标题,还特地叮嘱夜班编辑,千万别把这些标点改了,“都是情绪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