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撰。在众多的版本中,清刻本武英殿刻本附宋董衝撰《唐书释音》25卷。本文在对《唐书释音》爬梳整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反切11325条,除去重复出现的,剩余的有效反切为4422条,共有反切上字580个,参照《广韵》、《集韵》,理出声母系统。《唐书释音》声母系统主要特征是:轻唇与重唇、舌头与舌上两分,泥、娘合一,精、庄、章分立,船、禅有别,喻纽三、四两分,浊音清化趋势明显,并与送气音的距离更近。  相似文献   

2.
《唐书释音》为宋人董冲所撰,属于宋代音释类著作,该书的音释材料集中体现了宋代实际语音,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唐书释音》声调系统穷尽性考察研究,得出《唐书释音》的音系主流为宋代通语音系,但这个音系与北方邵雍提出的音系相比,显得较为保守,发展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3.
《唐书释音》产生于北宋年间,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语音现象有所体现,是研究历史语音的重要资料。通过文献考证和现代方言的比较,对《唐书释音》韵母系统的特殊音注进行详尽研究,得出其表现的语音接触大多反映宋代江西方音特征,并由此获得许多宋代江西方音的语音表现,如:蟹摄灰、哈混注;一、三等之间的混注;-n、-η、-m尾混注;部分跨摄入声韵混注;阴声韵与入声韵混注等。  相似文献   

4.
《韵补》声类与南宋声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补》,南宋吴棫(才老)撰,是讲古韵分部的.它在古韵分部史上的价值,历来很受重视,至于它的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南宋声母问题,则很少有人注意. 《韵补》一东:“江,沽红切……凡反切皆用今音,后仿此.”这就是说,《韵补》用今音注音.它着重用反切下字标明古韵的部居.至于反切上字,即声母问题,则比较复杂,应注意下述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本为僻字注音的音义书,<唐书释音>在因袭的空档中也透露出了许多时音的信息,其中反映方音的音注更是研究方言史的宝贵材料.本文通过对书中浊音清化现象的归纳总结,发现这些与通语演变规则不同的材料,反映出的是宋代的徽语面貌.  相似文献   

6.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的第四部分,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序》中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二十卷。”今音是指中古音,古音是指上古音,但是其今音注音所使用的反切却并没有照搬《唐韵》或者《广韵》,而是参照《广韵》音系,自己为被切字注音,所以在注音时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就顾炎武注音的声母进行分析,以《唐韵正?去声卷》里今音的反切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注音时切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zhuang,chuang,shuang来自《广韵》的江韵(举平赅上去)开口二等知组、庄组声母字和阳韵(举平赅上去)开口三等庄组声母字,涉及到21个反切,其读音格局(即音类、音类关系和音值的格局)初步形成于元代的《中原音韵》,定型于明代的《等韵图经》。并讨论了把这类《广韵》反切折合成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曹聪孙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汉语隐语说略》一文。文中着重阐述了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两种主要形式,即词的秘密语和音的秘密语。音的秘密语在我国的主要形式是反切语。 有关反切语的研究,赵元任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发表过《反切语八种》一文。文中介绍了反切语的定义、各称、通则、跟本地音韵的研究以及它的来源等等。作者认为,“最有系统,在音韵上也最有意思的是用反切的秘密语。真的反切语必须把字拆开成为声母韵母两部分,例如妈m—a,在声母后加一个韵母如ai,成为mai,在韵母前加一个声母如k成为ka,于是妈就说成买旮mai-ka。为便于称述,mai字可以叫作妈的声母字,ai叫附加韵,ka可以叫韵母字,k叫附加声。”至于反切语名称,作者是取妈字为例,“把他切起来而冠以方言的地名。”文中还介绍了反切语八种类型,即北平mai-ka,mei-ka,man-t'a(名称未详),常州式m-la(叫“字语”),昆山mo-pa式(叫“切口语”),苏州、浦东、余杭、武康m-pa(叫“洞庭切”),苏州式uoˉmn(叫“威分”),广州la-mi式(叫“燕子语”或“燕子公”),东莞la-mi式(叫“盲佬语”福州la-mi式(叫“廋语”或“仓前廋”)。此外,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中谈及的傣族反语,曹广衢《布依语的反语》,王敬骝《佤语的反语》,王春德  相似文献   

9.
张玉春 《家教指南》2001,(2):113-117
现存唐写本《史记》,以原敦煌莫高窟所藏三卷残本为最早,它反映了《史记》在唐代的写本状况。以此三卷残本为依据,可以订正宋代以后刻本的讹误,并对探究《史记》原貌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存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三卷,自清迄今的版本目录学家多误以为是南宋中期刻本。根据宋人的各种文献记载考察入手,再结合鉴定古籍版本所使用的避讳等方法,进行多重论证得出宋蜀刻本的刻印时间应该在北宋中叶即宋英宗时期。唐代王士源编定本《孟浩然诗集》三卷本是宋蜀刻本的祖本,但它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王士源本的原来面目。宋人刘辰翁对宋蜀刻本进行批点后,在明代广为流传,先后有顾道洪、李梦阳、袁宏道、毛晋等人批评、参校的多种刻本出现,显示出宋蜀刻本的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字音。从高本汉的描写中,可以离析出福州方言音系的整体面貌。文章重点介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所记福州音之声母系统。高本汉所记福州方言15个声母,与《戚林八音》、现代福州方言的声母系统基本一致,只是对“n、l”两个声母的分合看法有所不同,这是福州方言语音渐变的反映。另外,高氏还记录三个特殊音ts、c、c,经过分析,发现这些音标在书中仅有一两次用于描述福州方言,并不能作为福州方言声母系统的声母。  相似文献   

12.
《词林韵释》是一部是关于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其声母中知组、章组、庄组字已经不像中古时期那样泾渭分明,而是已经合流。本文就其合流情况进行初步探讨,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鯈"的"白鲦"义项在不同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读音,原因在于声韵演变、形声字的声旁类推时从"攸"得声的形声字读音产生了影响.现代大型辞书应说明字形、读音的来源、演变,并按某一韵书或某一时代的语音确定一个标准音,其他读音作为读音演变的遗迹.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一种方言的消亡,就意味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那种交际和思维工具的永远丧失,意味着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载体的永远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摘方言凋查是进行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商丘属北方方言区,商丘方音在声、韵、调方面有自己的、不同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列举商丘方音声、韵、调方面的一些特点,比较一下同普通话的差别,以期人们对商丘方言有所认识,并帮助商丘方言区的人学好普通话。  相似文献   

15.
清代钱绎《方言笺疏》中的“古同声”是用来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训词意义关系的声训法。“古同声”具体表述形式大同小异,但其涵义基本一致。大多数“古同声”具有比较近的语音关系。这说明钱氏运用“因声求义”这一理论武器进行训诂实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潮语十五音》音系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潮语十五音》与《广韵》的音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将《潮语十五音》所收例字与《广韵》进行逐一对比,按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顺序对比了《广韵》的声母与《潮语十五音》声母。其次,对比了《广韵》与《潮语十五音》韵母系统,并重点考察了不同发音部位的声母对韵母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二者声调系统的异同。通过与《广韵》的对比,明确了《潮语十五音》语音系统中声、韵、调各要素的来源,为确定《潮语十五音》的音系性质、深入研究该韵书准备充分的证据与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简单地描述了溆浦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然后对中古的声母、韵母、声调在该县汉语方言中的今读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最后总结其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徐荣 《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16-117
通过对潍坊方言声母和普通话声母的体系进行音声学对比,找出普通话中不存在的方言声母,分析潍坊方言里特殊的声韵结合,希望对比结果能有效纠正潍坊人的发音错误,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类推机制,简称类推,又叫类比,其在语言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汉语语瞢史研究方面,类推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探求中古音类、分析上古声母及归纳上古韵部、构拟《切韵》音系、探讨语音史具体语音问题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研究S.2055与其他韵书不同反切,认为所反映的可能是当时口语的一些特点:浊音声母与清音有混用,浊音已经清化了;知组声母与照组包括二等与三等有相混的现象;东冬钟归字混乱,三部不分;支脂之三韵也有交涉;微韵“蕲”存在之韵的又音;“角单”字有平声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