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文学滥觞的《诗经》,在传统的儒家阐释中,形成了“诗言志”的诗学观。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诗言志”的诗学观过分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重政教;淡化《诗经》的文艺特质,忽视其审美的诗学观,这种诗学观在早期也经历了由嬗变到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诗学观包罗万象,体系完备.论文从书中潜隐的诗学观“峙如其人”入手,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诗人之“真”和“自然”之境的追求,以及作为主要载体的咏物题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诗品》最早将诗歌独立出来,作为纯粹的文学艺术式样进行研究,并开创以鉴赏为中心的审美批评先例。《英灵集》则是一部专选盛唐名家作品的集子。明显地继承了钟嵘所创造的以鉴赏为中心的审美批评方法,体例上亦类似于《诗品》。钟嵘以为诗歌的审美特质是“吟咏情性”,殷璠则标举“情来”说,二者都肯定情感的根源来自于客观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感发。由于时代不同,审美实践经验和审美时尚相异,“情来”说与“吟咏情性”说的内涵不尽相同,“情来”说受儒家传统诗学影响少,超越了“礼乐”观的束缚,以构成其“趣远情深”,“情幽兴远”的意境,发展和完善了“吟咏情性”说。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诗品》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性”,“情性”是其评判诗人诗作的标准之一。自然外物对情感的触发、社会生活对心灵的感荡、穷情写物、以情评诗、真情真美论诗都是其情性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管子》不是静态地将人性简单规定为“人主安静”的心性论或“趋利避害”的情性论,而是在心性与情性的辩证互动中阐发其人性思想.这种辩证的运思进路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代辞宗”沈约对推动齐梁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对齐梁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为齐梁诗人开创了崭新的“趋俗”的美学理想。本文试从他的情性观、三变论、三易和声律论的角度探讨他的诗学的“俗”论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由于钟嵘在《诗品》中精心选设了古代“三”、“十二”、“三十九”、“七十二”等一组神秘数字序列 ,并以其作为构成自己诗学思想体系内在基本的结构素 ,划分诗人品第 ,确定“三品”诗人群体数量 ,从而构筑了《诗品》的品评结构模式 ,透示出“照烛三才 ,辉丽万有”的诗学本体论追求和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意向。《诗品》也成为中国古典诗学史上极富整体性和序列性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情性说”贯穿于汉魏以降的整个中国古代诗歌思想史中。它是我国古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用以把握诗歌本体的基本范畴,对诗歌创作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对“情性说”进行研究,应该说是不缺乏的,但对于具体时代和具体诗人的情性说进行各别的研究,则是比较缺乏的。对于一个诗人来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他艺术上的成熟;而对于诗歌本体的独特的体验和阐释,则标志着他诗歌思想的成熟。我们通过对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学体系的研究,发现在他的诗学体系中,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惰性说,仍然是构成这个体系的基础。但是他的情性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学从属于中国哲学,对它的研究应从中华文明源头上去发掘,从中华文明的源头“礼-乐”文明到儒家诗学体系的形成,以至中国心性哲学的完善而最终形成中国心性诗学体系。中国哲学与诗学实际上是“一体二相”,即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致力于新诗艺术创作的诗人,冯至对新诗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形成了日渐成熟的诗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诗人思维认识的不断提高,其诗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即从20年代的抒发真情实感的单纯传统的诗学观到40年代追求实存的现代主义诗学观,又从50年代受“左倾”诗潮影响的诗学观再到新时期以后日臻成熟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学大师荀子在继承孔孟“诗言志”诗学观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扩大了“诗言志”的内涵,使“诗言志”的诗学观更加具体、丰富和明确,从而奠定了儒家的文艺哲理本质观。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浪潮中,命运和仕途的坎坷与这大环境息息相关。作为这时期的诗人,黄庭坚不断吸取儒学思想、研习老庄义理,形成心性思想的基本构架。与此同时又汲取禅宗哲学,建立了明心见性、融合三教的思想体系。可见,黄庭坚的心性哲学不仅有儒家的范畴,而且同时吸取道家、禅宗的治心养性、齐同万物等心性论思想。这些思想同时也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评选》是王夫之重要的诗学著作,选诗评诗,极具特色。在选诗方面,不仅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还收录了八位女诗人的诗作。《古诗评选》所选诗歌主要来自汉代及魏晋南北朝,这些诗歌承载了王夫之独特的诗学理想,其审美立场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和艺术特性同儒家诗教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诗论确定了以诗为史、以诗为教、以诗言志(情)三重功能指向,汉代偏重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和知识性价值,忽略个体情感价值和主体精神;魏晋诗歌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又多有变创发展,以诗为教的诗学功能得以弱化,代之以诗言志(情)的提升,并促进诗歌知识性价值与抒情性价值的融合。在创作领域也将《诗经》由政教经典作为文学范本加以借鉴吸收,使《诗经》比兴手法得到丰富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诗品》品论五言诗重“自然英旨”,除主张“直寻”和反对声律论等创作要求外,对诗人主体也提出了“天才”的要求。钟嵘对曹植和谢灵运的评价集中体现了其“天才观”,“骨气”、“才”和“兴”分别从诗人的主体品格、语言的独创性和表现力以及生命的感发能力三个方面对之作出了规定。“天才观”是钟嵘诗学观念的重要内涵,是对五言诗人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学锴教授撰写的《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著者在完成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评传》基础上的又一新作。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唐代大诗人接受史系列”的一个子项目,《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根据统一的构想,每个大诗人的接受史大体上分为“历代接受概况”、“阐释史”、“影响史”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潘德舆通过对“诗言志”与“思无邪”所作的新解释,把“美天下之风俗”视作他的诗教观,并把诗歌由“质实”带来的“厚”境视作他诗学的本体论,而重视“胸襟”与“诗”的关系则形成了他诗学的主体论。潘德舆的诗学观是儒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理应在清代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