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不断尝试与自我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可以说,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即是学习者生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体验”这一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为“入境——会心——移情——明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个重要流派,即情境认知论或情境学习论,更加突出情境在认知或学习中的作用.它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发生、应用和发展的.语文教学的经典意义就是进入特定情境,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会学习,流连忘返,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功,把课堂教“活”.这一新的主张彰显人文情怀、归依教育本真、改善教学双边关系的教学思想越发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引领学生入境也因此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过程理应是学生自在阅读、自主体验的过程,也是其生命成长的历程。"自在阅读·自主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在的心理状态与情境下以亲历或虚拟亲历的形式融入语文学习,引发对事物、现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将其主动内化为自身的经验、行为或观念。这一教学理念试图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突出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教学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活动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应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阅读教学应该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主动体验,催化课堂生成,凸显阅读教学的生命化。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必须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语文理科化训练”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育的不良倾向 ,转变教师的观念 ,强化人文教育意识 ,使语文教学趋于科学化和人文化。一、让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展示学生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教学首先要关注个体生命 ,确立人本思想。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语文教育教学不仅是“教科书” ,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更不应是一种教训 ,它应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它应以品析语言、培养语感为主要手段 ,引领学生以教材为凭借 ,在心灵深处去“入境”感悟 ,去想像“体验”…  相似文献   

6.
“体验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科人文性的一种极好方式,它重在情感激发、心灵感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呢?一、创设情境,移情体验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亲情、激情的目的,产生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情感体验。1.情境渲染在教学中,儿童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情境渲染,最易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纸奶奶…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创造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下面,我就《羚羊木雕》一课,谈谈我对体验性学习的认识口。一、创设情境,激发兴…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中学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依据已有的体验而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新信息进行解释、推论、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验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生命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0.
谢丽雪 《教师》2023,(11):21-23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趣入境,走近诗意,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文章作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古诗词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培养其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对以趣入境的内涵展开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作者提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游戏让学生“入境”,增强教学趣味性;可以以典故让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以情境让学生“入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可以以体系让学生“入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提升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志伟 《教育》2014,(28):67-68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张广君认为教育是“文而化之,助而长之”,教学“不是为了直接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显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可见,教育是阳光下点亮生命的最光辉的事业。教育是启迪学生创新的工作学生是生命成长的主动构建者。学生通过学习,要构建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成长道路,创造性地发展(简称创新发  相似文献   

12.
陶冶式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所谓陶冶式教学就是指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我国语文教育素有陶冶性教学的传统,即把教学的过程作为陶冶的过程。关注生命的成长,注重  相似文献   

13.
郑洁 《中学文科》2009,(14):36-37
新颁布的新课标非常重视“生成”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互动、多元的教学形式,具有情境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自身全部的智慧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通过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创造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下面,我就《羚羊木雕》一课,谈谈我对体验性学习的认识口。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从“习题化”走向“人文化”,关注生命价值,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不仅要关心人是否学到知识,而且更应关心人是否获得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体验。教育要把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强调在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这样,才能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才能产生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体验,是教育中学生情感的生发剂,只有在学生体验参与的教育活动和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产生于各种感情波动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亲情友情,感受各种生命的伟大的跳动,自强与不息,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一、在争辩中激发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应是一个“故事化”与“去故事化”相互融合与平衡的过程。“故事化”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现场性与参与性,“去故事化”强调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时,将知识下沉到故事化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然后将个体经验上升到知识的规律层面,最终返回到个体的生命世界中并表现出来——这是素养取向教学的运行逻辑和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体验性教学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那么,语文课如何让学生获得体验,这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一、体验性教学是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的教学体验是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即“从亲身经历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从中形成感情,最后产生感悟”的过程。体验性教学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新课程对历史学科做出了以下阐述:“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起着基础作用。”把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定位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情景体验、活动体验和生活体验的方式,发挥历史学科的价值功能,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新课程对历史学科做出了以下阐述:“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起着基础作用。”把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定位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情景体验、活动体验和生活体验的方式,发挥历史学科的价值功能,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