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可谓  相似文献   

3.
从侧面切入     
从侧面切入,是考场作文夺高分的重要笔法之一。古人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一论断就是对侧面切入所作的精要概括。变换视角,侧面取影,借此写彼,才能将要叙写的人和事物写得具体可见,活泼多姿。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4.
从侧面切入     
董新明 《学语文》2004,(11):87-88
从侧面切入,是考场作文夺高分的重要笔法之一。古人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一论断就是对侧面切入所作的精要概括,变换视角,侧面取影,借此写彼,才能将要叙写的人和事物写得具体可见,活泼多姿。如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5.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春》(宋文翰编,一九三七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曾选用《春》,原文最初发表何处,尚未查出)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曾选入一九六三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现在又选入全国统编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春》主要是写春天的景象,同时也写了作者盼春的心情和对春的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喜爱和热切向往。文章开头作者连说“盼望着,盼望着”,表现了他盼春的殷切之情。接着,用拟人的手法写道:“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仿佛俯身大地,侧耳静听“春天的脚  相似文献   

7.
侧面烘托法,指的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借云画山","借柳画风"。  相似文献   

8.
<正>【案例背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第一篇课文《春》时,我先示范朗读了课文,问学生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怎样的感情?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我接着问:"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这种情感?"学生也很容易地看出了文中所写的草、花、风、雨、人等景物。我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以写‘草’这一段为例,教给大家一些欣赏散文语言的方法。"【案例描述】师:我们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中的"钻"如改为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我是一个内向的女孩,不爱说话。爸爸一年到头在外面忙,而妈妈就一直陪在我的身边。爸爸只有过年那段时间才在家,所以我喜欢到他的房间玩。爸爸总喜欢教我那三首教了又教的歌———《小草》、《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那时候我年幼,只有那首《小草》能听得懂,可就不明白为什么不写树,不写花,而偏写那些不起眼的草。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爸爸就像草,虽然平凡,但他不向任何困难屈服,因此,我很佩服他。《鲁冰花》是我最爱的一首歌。听妈妈说,那时四伯家有台录音机,我就整天围在录音机旁,翻来覆去…  相似文献   

10.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夜月》“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唐·刘方平《代春怨》“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弱柳千条杏一枝,…  相似文献   

11.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这说的就是烘托法,即烘云托月之法。此法具有迂回、间接性,它通过对与描写对象有关的人、事、物的描写,达到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目的。因此,许多作品中运用它,起到很好的艺  相似文献   

13.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14.
春天是孕育繁殖的季节。花盛开、草含芳,孕育着未来的果实种子;燕筑巢、鹊踏枝,准备着未来的孵卵育雏。人也如此,青年男女在春色撩人的季节里,渴慕异性,相期相会,投桃报李,自然也是物之本性、人之常情。不过一说到此,人们往往就会想起“男女授受不亲”这句古语,以为古人一个个都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柳下惠,其实不然。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不过是宋、明理学家宣扬的束缚人性的桎梏。在宋代以前,尤其在先秦时期,古时男女还有一个无拘无束、热情奔放、交往不禁的自由时代。据《周礼·地官》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  相似文献   

15.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首小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作品。这首诗以清新之笔,描写了泛舟淮河,晚泊渡口古祠之下所见之景,以景寓情,抒发了胸中之忧愤,从而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以景寓情、以情见志。苏舜钦的写景诗并不是以再现自然为长。他笔下的景物大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比如“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过苏州》),“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  相似文献   

16.
烘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也可用在写作上,“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上阕前两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明白如话,所以教材也没有注释。但在教学中,正是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两句的大意是:“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我以为这样解释未必妥当。理由如下:第一、这种理解与该词下面的内容相矛盾。既然春天“刚刚”在一送一迎中“回来”了,那么作者填词的时候就是春天。但接下来作者又说“已是悬崖百丈冰”,极写冬天的严寒。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春天已经到了,还用…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他的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写于宋神宗元丰十五年,即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职的两年以后。 这篇怀古咏史之作,人们历来都认为写得凌云健笔,大气磅礴,寄慨万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其实,这首词以写景、写历史人物为纬,以发抒感慨为经,而中心则是抒写  相似文献   

19.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20.
一、选准角度,以鲜明闪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就像照相,对同一景物,最佳的角度只有一个,即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个角度。“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角度总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