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1)
本文以观山湖区新世界社区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为例,从健全组织机构及明确岗位职责、建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制定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和演练、地震安全宣传及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工作模式及已经取得的成绩,肯定了贵阳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的意义,说明了创建规范的示范社区能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避震自救互救能力,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为建立贵阳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的意义、基本原则以及根据福建省尤溪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地"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的方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为推广"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地表活动具有频度高、震极大、分布广、灾害重的特点。1970年以来,仅7级地震就高达8次之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学校是人员非常密集场所,校园地震安全,备受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针对云南校园地震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应以校园地震安全教育工程为抓手,成立地震安全教育组织机构,推进安全教育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4.
“安全社区”的雏形诞生于1975年,1989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土,“安全社区”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来自50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在会上一致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近二十年来,推广“安全社区”概念就成为WHO在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方面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全社区建设已在国内试点运行并获得认证,但在全国逐步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困难,本文就我国社区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来,北京市到2015年实现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3.04%。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全面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将社区科普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目标的保障。一、北京市安全社区建设现状社区科普工作是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推进社区科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地震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和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党和人民众志诚城,团结一心,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地震的科学预防预测,是我国地震科技领域和有关科研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极其频繁。地震作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1966年,周总理站在邢台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自此,一批批像庄灿涛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地震预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国人的幸福和安康努力着、奉献着。  相似文献   

8.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夜间,在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83万多人.这次地震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9.
张冰 《科技风》2015,(2):240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处于欧亚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关于地震的记载历史超过3000年。根据记载,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2月20日,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31人死亡,980人受伤。与积石山地震发生时间仅仅相隔1天,12月19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同样是10千米,但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1.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统筹优选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玖平  刘高福 《软科学》2009,23(9):54-58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受灾地区的社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社区文化重建是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区重建的意义重大。在统筹优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灾后社区文化的重建进行探索,建立了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具体模式,期望能为灾后又好又快地进行社区文化重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粟周熊  吕媛 《今日科苑》2007,(15):47-48
2004年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和危害性均很强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也可能造成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先具体地对国外地震救援的新特点与当前地震救援应满足的要求进行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国外地震救援新特点给予我国地震救援的启示,以此来为我国地震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呼唤我们要加强地震科普工作.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维护公众安全、构建灾害预防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文章在借鉴汶川抗震救灾和日本防震减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地震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突出科普重点这三个维度,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电厂场址与构筑物安全分析及评估创新团队成立于 2011 年,获评 2020 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团队创新奖,现有科研人员 15 人,团队负责人为潘蓉研究员.团队主要负责我国民用核设施厂址及土建结构方面的审评和科研工作,同时承担中国核学会核安全分会构筑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钢结构协会核电钢结构分会的日常工作.成立以来,团队培养部级领军人才 1 名、研究员 3 人、高级工程师 4 人、工程师 3 人,涵盖结构工程、地震地质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工程力学等专业领域.  相似文献   

16.
正邓起东,男,1938年出生,湖南双峰人,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长期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研究,对我国华北、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研究。对走滑、挤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主要受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我国地震的总体特征是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比如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球神秘的自然现象、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对碰游戏。这个有46亿年地质年龄的星球,有太多人类至今都无法解读的密码,对于地球神秘巨大的内质活动,有很多是人类不能预测和阻止的,比如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境内(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的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此次大地震的震级、波及面积、破坏程度、伤亡人数等等都超过了上世纪世界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地震——河北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为之哭泣、悲伤。当凄厉的汽笛声响彻中国大地,当低垂的国旗下亿万中国人向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肃立默哀,哀悼日里,13亿中国人在泪水中变得更加坚强如钢。灾难过后,也许很多人不愿再去触及"地震"这个悲痛的字眼,可科学永远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在事实和理性的指引下,相信科学,就是战胜创痛的良药。用科学解读地震,其实它并不可怕。  相似文献   

19.
2021年,我国正式建立了第一批国家公园,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国家公园基本上在已有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建立,仍存在治理模式单一、社区参与度较低、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个旗舰项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该计划的重要实施平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管理治理模式探索、定期评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文章系统总结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理论和实践,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实际情况提出加强传统文化融合运用、提高社区参与、探索多元治理、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综合评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发生时在室内的人千万不要仓惶出逃。原因之一是来不及跑,地震持续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在楼房、大车间里的人更来不及跑。原因之二是跑不动,若 6级地震,地震烈度可达 8度,相当于人在汽车中受猛开猛刹的撞击,无法把握重心,想跑也是力不从心,原因之三是仓惶出逃危险性大,地震时大家都涌在门口楼梯上,在短暂的几妙钟时间里不但撤不出去,还容易摔伤跌伤;由于地震时门窗变形,支撑力弱,这时拉门挤门,危险性很大。有的人来不及跑就跳楼,危险性就更大。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急避险方法是在室内的人立即找安全空间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防止余震袭击;在室外的人要等地震波过去后,再进室内救人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