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外对李清照的研究侧重于翻译介绍,对其中意境美极为推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英译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当前李清照诗词作品翻译中的三个问题:由谁翻译;要不要韵体译诗;可采取叶维廉的"正向叠景"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2.
杨红 《新闻世界》2011,(4):145-146
中国人对古典诗词的陶醉,是经历了上千年而愈加醇厚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曾经确定了10多位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中唯一的女词人则是李清照。李清照对词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论建树,力主词"别是一家"说。明确了词作为音乐文学应有的艺术特性并与诗相区别。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  相似文献   

3.
位于章丘市百脉泉公园西北隅的"清照园",系为纪念出生在明水的"一代词宗"李清照而兴建。占地1.8万平方米,由"风、花、雪、月"四大园林景观组成,系根据李清照诗词意境及其生活年代的风土人情立意构建,以泉水为魂,以仿古建筑为基本景观,即吸收了苏州园林之精华,又呈现鲜明的宋代建筑风格,人文气息浓郁,是一处"园在水中、水在园中、景在词中、词在景中"的山水人文园林景观。章丘的"清照词园"在全国的四处清照园(济南、青州、金华、章丘)中,无论规模与品位上堪称"中国第一词园"。  相似文献   

4.
张磊 《湖北档案》2010,(4):43-45
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翻译者不负责任地翻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  相似文献   

5.
季淑凤 《出版科学》2015,(6):98-103
指出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出版,并最终入选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经典地位.李清照词呼应了美国诗学传统、社会思潮与学术旨趣共同产生的阅读诉求;而多元化的译者文化身份,以及由此衍生的杂糅翻译策略使美国的李清照词译本呈现多样化特点;最后,美国高校及其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李清照词译文(本)理念新颖,可读性强,凭借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经典地位.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伟大战略在外译选材、译者队伍建设、翻译策略抉择、海外出版社对接及译作经典化构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文秀 《大观周刊》2011,(31):171-171,209
颜色词的翻译一直都是众多翻译学者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也开始受到翻译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本文旨在对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英译进行浅析。首先对译者应该如何翻译中国诗词中颜色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译本的对比鉴析。随后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来应对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走近我国著名词作家李清照,不难发现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展现了她的人生历程和情感体验。本文以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为顺序探析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感受其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情感。  相似文献   

8.
据徐北文先生的《李清照全集评注》,李清照的词现存六十多首,诗现存十几首,包括存疑和残句。这些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两宋之际最杰出女性的特殊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李清照的特殊情感历程,勾勒出作为女性作者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9.
摄影作品不只是简单的将具体的事物制作成图片或视频等文件形式,而是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摄影作品可以称得上是诗词作品艺术内涵的直观表现。以《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这部摄影作品为案例,从摄影在诗词艺术内涵表现中的具体应用入手,对摄影在诗词艺术内涵表现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碰到口语和音韵的问题,并且要求处理好,因为这些将直接影响听觉和视觉的效果。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父母文化学术修养的熏陶,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于作画。李清照  相似文献   

11.
与严复、林纾并称"民国翻译三巨子"的伍光建无论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翻译的质量都在近代中国的翻译史上首屈一指。本文对伍光建本人以及翻译作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伍光建先生翻译作品的方法、特色。  相似文献   

12.
韦健 《兰台世界》2012,(19):55-56
鲁迅的文学事业应该说是从翻译和介绍外国作品开始的。从1906年与周作人《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开始,直到鲁迅离世前对果戈理《死魂灵》的翻译,几乎一生的时间从未停止翻译活动。但鲁迅先生的作品翻译在研究界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文学翻译是从原有文本到翻译文本的直接文本形式转换,制约着对鲁迅翻译作品的传播和研究。从《域外小说集》最初刊印的数量来看,仅有  相似文献   

13.
李猛 《新闻世界》2014,(2):179-180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电影作品的跨国界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小语种国家的电影作品也开始在手机、互联网平台中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青睐,由此在作品翻译数量与质量方面对影视公司提出了挑战。结合在当前企业管理中广泛使用的"众包模式",笔者分析了电影翻译中使用众包模式的可行性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措施,以为当前的电影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坛重要的一环,其审美特质历来为后人研究称赞。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美学特征充分展现了诗词文学的艺术美。本文将从话语蕴藉视角,即含混与含蓄形态,以历时性和时代性为线,配之以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探索其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5.
Twitter: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交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同一时间,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热门标签都挂上了"两会"、"答记者问"的字样。从温总理桌前的摆设、翻译的质量、所答问题、引用的古诗词、微博上热热闹闹,每一话题下面都有无数“FOLLOW”(转发)。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一向快捷的网站新闻。在第二天新闻媒体报道见报之前.信息早已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传世的作品体现着这位两宋才女强烈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爱国思想来源于她的生活与时代背景,面对两宋的遭遇,她对国家状况的情感表现为愁、悲、愤。这种思想既反映两宋时的社会思潮,更有自己的见解,李清照奠定了女子爱国主义创作的基石,为后世树立了女性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藏书     
李清照(1084——1151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为宋朝时著名女词人。擅长诗词、散文,尤其词。《一剪梅》、《醉华阴》、《声声慢》、《菩萨蛮》、《蝶恋花》等都是她的传世名作,还著有《词论》等。同时,李清照又是当时的一位藏书家。  相似文献   

18.
管贤强  MU Xiao-yong 《编辑之友》2018,(1):98-101,107
20世纪初,外国翻译作品正式入选现代语文教科书,并逐渐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已引起教科书编辑出版研究者的关注,但其研究成果多局限于对某一时期选文编制特征的分析,鲜有研究关注外国作品选文编制与编辑群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民国时期语文教科书外国翻译作品的编辑群体,研究发现: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经过新教育洗礼后的教科书编者更容易对外国翻译作品选文认同;教科书编者译者身份、同人关系、师友情谊影响外国选文编选;教科书编者所在出版社的意识形态对外国翻译作品选文产生影响;教科书编者身份的复合体影响着外国翻译作品选文的编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外国翻译作品正式进入现代语文教科书,并逐渐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鲜有研究从历史视角,梳理国语纲要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的发展面貌.文章以1923-1928年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现代初中教科书国文》三套初中国文教科书外国翻译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三套教科书中外国翻译作品存在诸多共同之处,都注重艺术价值和现代精神的统一;三套教科书在语体及文学内容方面都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不同教科书外国翻译作品的同与不同,受到文化语境、教育思潮、课程标准、编者理解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性文人代表。她以婉约温文、真挚动人的情感,以及波折婉转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创作出了大量诗情画意的诗词之作,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家中的翘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