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管学大臣是清末"新政"新设的一个朝廷要职,掌管全国教育事务。近代著名洋务派和维新变法人士张百熙在任职管学大臣期间,力主近代教育改革,重建京师大学堂,尤其关注学校德育工作,对近代中国德育教育发展进步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2.
张百熙,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在清末时期担任管学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主管全国学务。主持清中央教育改革,"悉心考察,夙夜构思",复建了京师大学堂,并在主持京师大学堂过程中,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学堂建设。  相似文献   

3.
董康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精研中国传统法制,远赴日本考察寻现代法制之精要,与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积极推进清末的立法和法律修订工作,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变迁中,存在着政府、精英、公众等主体。本文对晚清精英群体:维新人士、驻外使臣、出洋考察大臣、地方督抚、地方士绅等在近代图书馆制度嬗变中的地位和贡献进行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大连近代城市的起步,源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的不断加强.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筹办北洋海防之后,最终确定了以旅顺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大政方针.从此,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旅顺口开始建设.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33号全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是今日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创建于1938年8月,院址在兰州十里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西北后方建立的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培养中学师资的最高学府,为国家和大西北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馆藏这部分历史档案,全面反映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历史,也是了解和研究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珍贵的史料。一、历史沿革:1902年12月,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创办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辛亥革命后,师范馆于1912年改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由当时教育部司长陈宝泉担任校长。1923年7月1日,在北京高师的基础上成…  相似文献   

7.
刘瑜  孙晓雷 《新闻世界》2011,(7):158-159
本文以《点石斋画报》为例,探究印刷语言与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大众传媒以其印刷语言持续作用于国民意识以及国家的具体想象,使国民把自己与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近代国民"想象的共同体",形成近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8.
滕瀚 《新闻世界》2012,(7):197-198
舆论监督是保证国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项权利的获得源于一代代新闻人及媒介的探索。本文以中国近代大报《申报》对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为例加以分析,通过近代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道路上的勇敢探索,探寻其对当今新闻报道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了一场旨在通过各项行政业务改革来提高国家机关行政办事效能的"行政效率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突破口是文书档案改革,由此催生了中国近代档案学。本文拟从环境、制度、实践等多方面分析"行政效率运动"对中国近代档案学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不断刊出,为研究清末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出洋大臣,系近代中国最早出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外国尤其是在欧美的记载(如奏章、日记、札记、随笔等),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的重要文献,向来为学界所重视(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近代报业产生于17世纪初的西欧,而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前期,报刊印刷最早也起源于西欧国家……这些都是国内外相关论著、教材和辞典里所写的"定论"。这些"定论",有的已历经几个世纪。然而,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何扬鸣研究发现,以上这些"定论"有商榷之必要。何扬鸣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上,题目为《试论南宋临安的新闻事业》(下简称为"何文")。笔者试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3.
舒新城是近代中国知名的教育家和出版家。他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与出版事业,以教育救国为理想,编辑出版过包括《辞海》、《新中华》、"大学用书"、"中华百科丛书"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书刊,有着丰富的编辑实践和独到的出版理念,在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兴盛与发展中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徐建寅曾被光绪皇帝誉为"足抵洋匠数人",深受洋务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赏识。他在中国近代科技界的卓越成就得益于他在翻译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徐建寅以一颗救国救民之心成就了自己的翻译伟业。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得以入学接受教育的多是男子,而广大妇女则无权进入学校学习。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之士为了振兴和富强国家,曾经倡导过洋务运动,也推行过维新运动,并开始对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女学即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得以兴起和发展的。一清末女学的兴办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它作为中国第一部钦定学制正式颁布,但并未施行。次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又重新草拟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以上两个章程虽然都没  相似文献   

16.
王甜甜 《新闻世界》2014,(10):197-199
中国的士子阶层,自古以来就有清议的传统。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山河的破碎,传统的封建文化秩序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原本处于话语权中心位置的士子阶层身份急剧转变。在中西思潮不断冲击交汇的过程中,"开民智"又成为中国文人这一知识分子阶层的历史使命,因此"文人论政"也就随之成为近代新闻报人的最大特色之一。本文梳理了近十年间学界对于"文人论政"这一新闻思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布迪厄的场域综论作为切入角度,探讨了近代新闻场中的"文人论政"幻象。  相似文献   

17.
《档案与史学》2001,(1):5-10
这里选刊沈葆桢信札 1 2封 ,均系根据其亲笔原件。沈葆桢 ( 1 82 0— 1 879) ,字幼丹 ,福建侯官(今属闽侯县 )人。 1 86 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 ,1 874年被派为钦差 ,办理台湾等处防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1 875年 ,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大力扩充南洋水师 ,是清政府筹建近代海军的主要人物之一。收信者吴惟允、惟贞情况 ,见本刊同期陈绛撰《读后》文。陈道章先生《船政大事记》(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造船厂编 )和刘大治先生《沈葆桢生平事迹编年 ( 1 82 0— 1 879)》(《福州文史资料选集》第 1 9辑 ,政协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给笺…  相似文献   

18.
《兰台内外》2011,(5):57-58,38
"满洲国":中国近代第一个伪政权 日本帝国主义一直觑觎中国东北,将其视为"希望的土地"。"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就宣称要在东北"建立一个由日本国支持、领土包括东北及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为实现此目标,从1932年9月开始,关东军特务便开始策动各地汉奸"独立"。  相似文献   

19.
盛宣怀,清末著名官商,曾官至邮传部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赏头品顶戴,成为"皇族内阁"成员。同时,他总理经营矿物、电报、铁路、银行,创办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创造了中国近代商业文化史的奇迹,他也因此成为了洋务运动的中流砥柱,被后人誉为"晚清官商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汤菁 《新闻世界》2011,(7):156-157
本文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回溯特殊的历史时代下,近代文艺报刊从文学走向政论的转变,由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对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并提出了这类似"公共领域"的报刊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