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IPv4地址空间几近耗竭,Internet工程任务组开发了IPv6,我国政府在IPv6研究和建设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扶持。2004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最大核心网和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网,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对CNGI-CERNET2项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IPv4到IPv6的过渡问题,并对CERNET2推广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CERNET2主干网成为我国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极大地推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Internet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Internet网络节点数目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目前互联网上使用的网络层协议IPv4的地址空间趋于枯竭,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安全。为此,科学家已经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本文将介绍下一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以及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6月6日"世界IPv6启动日",CNGI-CERNET2上的流量已经达到IPv4流量的20%,流量为81G。CERNET为全世界IPv6的大规模部署,做出了示范。世界上有102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国家教育科研网(NREN)。从规模上看,目前,全球大规模学术网分为三大主体:欧盟的GéANT和GéANT2、北美的Internet2和亚太互联网APAN。从实力上看,美国Internet2处于领先地位。从1996年的34所学校共同发起,目前已发展成为由300多所大学领导,政府及商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技术研发组织,是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学术网。  相似文献   

4.
Internet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Internet网络节点数目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目前互联网上使用的网络层协议IPv4的地址空间趋于枯竭,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安全。为此,科学家已经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本文将介绍下一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以及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5.
数字与声音     
"这次IPv6决不退回。CNGI作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世界IPv6日,邬贺铨院士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建设峰会"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IPv6产生的原因和IPv6的特点,也讨论了从现有的IPv4网络结构过渡到IPv6的策略。IPv6协议的提出,不但解决了IPv4中的一些问题,而且针对Internet应用的需求,提供了一些新的机制,从而解决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也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7.
向下一代互联网转移时的安全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IPv6拥有IPv4不具备的端到端的安全是Internet未来发展的关键。IPv6全面支持Ipsec,增强了安全性,包括自动配置、QoS和移动性,多种过渡技术和方案可以帮助用户的应用移植。  相似文献   

8.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在Internet上广泛使用的IPv4协议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地址空间匮乏、路由表过于庞大、不能很好地支持实时业务等。为克服上述缺陷,Internet标准化组织IETF推出了IPv6协议。分析现行Internet协议IPv4和下一代Internet协议IPv6的联系及区别,IPv4的缺陷及IPv6的改进,提出一种IPv4向IPv6过渡的解决方案——隧道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2017年全球网络技术大会(GNTC)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教授就全球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发表主题演讲,题目是《IPv6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回顾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探讨了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以及IPv6会给拓展网络空间和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吴建平院士指出,互联网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7.63亿,用户占比达71.51%,IPv6用户规模和IPv6地址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从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二届中国IPv6创新发展大会上,我们获悉了这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从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启动至今,我国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20年的辉煌历程。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中国IPv6用户数量快速增长,IPv6流量占比持续提升,IPv6应用不断拓展。IPv6已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11.
由于IPv4地址的迅速枯竭,现有Internet向以IPv6协议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已成大势所趋。下一代互联网意味着更多的应用、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然而,随着网络应用的增加、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变大,必然面对更多的安全风险,凶此网络安全研究是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巾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全球互联网IPv4地址于2011年2月配完毕。基于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建设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业界广泛共识。IPv6融合并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支撑协议。我国已将互联网变革这一机遇作为国家信息领域建设的一项发展战略,积极采用IPv6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随着IPv6网络的大规模建设,过渡技术成为制约IPv6网络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IPv4/IPv6过渡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乃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虽然  相似文献   

13.
2012年,IPv6升级潮来临,全球共迎下一代互联网新时代。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最大的核心网和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网,是我国第一个IPv6国家主干网,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对网格技术研究、网格基础平台建设的发展以及网格应用的规模和性能的提升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网格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向互联网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IPv6的出现适应了网格技术发展的需要。网格应用大规模、跨地域的特点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下一代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技术优势,在下一代互联网上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关键应用,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IPv6的ChinaGrid网格建设将围绕CNGI“建设国家创新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提供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试验环境,攻克下一代互联网及其重…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25日,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10周年大会上,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宣布,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正式开通。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出席会议并讲话。CERNET2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它的开通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拉开序幕.并在世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占得先机。  相似文献   

16.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演进升级的必然趋势,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新科技产业革命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先导性技术领域。“从去年开始,全球IPv6呈现了起飞的状态,有人预计到2020年全球IPv6用户的占比可能会超过一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网络》2008,(10):42-42
CNGI高校驻地网的建设完成,扩大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覆盖的范围,配合开展以IPv6为核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试验和应用示范,支持一批国家、地方立项的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项目。包括首次利用IPv6技术所搭建的IPv6奥运官方网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网络》2012,(7):39-39
中国移动IPv6"三步走" 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建设峰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正茂表示,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推进向IPv6演进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中国移动将在国家指导下,大力推进IPv6产业链成熟,开展试点和试商用,并逐步扩大IPv6用户和网络规模,最终完成全网IPv6过渡。  相似文献   

19.
在25日举行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20周年大会上,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宣布,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教授说:“如果说在第一代互联网上,我们还是以学习和跟踪为主,那么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上,我们已经赶上了世界的步伐,取得先机,也赢得了世界的重视与尊重。”  相似文献   

20.
全球互联网IPv4地址于2011年2月配完毕.基于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建设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业界广泛共识.IPv6融合并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支撑协议.我国已将互联网变革这一机遇作为国家信息领域建设的一项发展战略,积极采用IPv6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随着IPv6网络的大规模建设,过渡技术成为制约IPv6网络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