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闽南童谣曾陪伴世世代代的闽南地区儿童健康成长.闽南地区的儿童喜欢吟唱闽南童谣,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闽南童谣充满游戏精神,即自由和愉快的精神.闽南童谣的游戏、闽南童谣的想象都蕴含着游戏精神,儿童从中感受到自由和愉快.自由和愉快正是儿童本真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童谣游戏是指一定地域内在少年儿童中广泛流传的一种以游戏方式存在的歌谣活动,它所具有的自由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精神特质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同时,童谣游戏与德育活动形式统一且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为此通过童谣游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能也是必要的。儿童道德的养成,需游戏主体的创造与体验,游戏场地的开发与共享以及教师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相似文献   

3.
童谣是一种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为小学生所喜爱、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有特定节奏的韵文,它具有游戏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特征。童谣所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德育游戏化的必要前提。童谣游戏所体现的德育主体性.所呈现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所反映德育的目的性都为小学德育纳入童谣游戏成为可能,也是德育游戏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幼儿可以从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而童谣独特的韵律性、节奏性和音乐性又深受儿童喜爱。教师利用童谣进行游戏化课程的创设,不仅能满足幼儿内心最真实的呼唤,而且能让幼儿在童谣游戏化课程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民间游戏与童谣都属于民俗范围内,将其应用于幼儿教育中,能够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锻炼逻辑创新能力,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释童谣在民间游戏中的作用及意义,探索童谣在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期待童谣能够更好地在幼儿教育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杨畅 《考试周刊》2012,(44):190-191
民间童谣游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更,与现代儿童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我国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越来越差。本文着重研究中国民间童谣游戏特点,并提出中国民间童谣游戏在当今幼儿园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传统体育游戏中加入童谣,更具趣味性、规则性、教育性和竞争性,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由于场地、体育器材等的限制,把童谣融入到体育游戏中不受条件的约束,更能调动孩子们锻炼的主动性。幼儿园也可以结合本园的特点,对童谣适当地进行创新和改编,更适合孩子们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本文以《跨步抓人》的童谣为例,来研究在幼儿园中将童谣融入传统体育游戏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校园绿色童谣是一种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为小学生所喜爱、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有特定节奏的韵文,它具有游戏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特征.绿色童谣所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德育游戏化的必要前提.童谣游戏所体现的德育主体性,所呈现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所反映德育的目的性都为小学德育纳入童谣游戏成为可能,也是德育游戏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童谣作为幼儿娱乐的活动之一,和体育游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童谣融入幼儿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而且可以将体育活动趣味化,使得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相应技能。文章将探讨如何将童谣与幼儿体育游戏进行更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亚真 《福建教育》2005,(5A):18-18
小时候,童谣是一叶满载着童心的扁舟,引领我们驶向成长的港湾;长大后,童谣又成了我们走进童年美好记忆的最佳钥匙!孩子们有着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天性,而童谣就是他们发挥想像力,把游戏时的欢呼、对动植物的耳语、对自然景象的观感等,以纯真的口语创作出来的诗篇。因此,童谣就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相似文献   

11.
闽南童谣因其特殊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尝试。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音乐区特性,围绕音乐区的材料投放、游戏形式等方面进行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努力扮演好教师在游戏中所应担负的角色,让闽南童谣这一内容与音乐游戏这一形式巧妙结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游戏中加深对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的形式很多,民间故事、童谣、游戏等等,在活动中选择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内容,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如:“渔夫的故事”“孔融让梨”等,对幼儿进行德智教育,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公德,并充分利用儿歌童谣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重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如:童谣“北大荒”,让幼儿真正在活动中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将民间游戏作了适当的改编运用到一日生活中,幼儿自由结伴,自己组织,培养了幼儿组织和合作能力.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幼儿对民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杨畅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72-273
民间童谣游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更,与现代儿童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因而导致我国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越来越薄弱。本文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作用的角度,论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之一的民间童谣游戏对中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月娘月光光》是一首传唱已久的闽南童谣。本次活动,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童谣进行适当的改编,以老公公爱劳动、到菜园种葱这样的游戏情节来贯穿。教师通过场景的创设与角色的扮演,引导幼儿合拍地表现老公公幽默诙谐、富有情趣的形象,充分发挥闽南童谣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伟晨 《家长》2024,(4):55-57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间童谣是其中璀璨夺目的瑰宝。童谣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文化的传承,其以独特的韵律和歌词,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欢乐中学习、在成长中启迪智慧。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民间童谣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很多幼儿园将民间童谣融入体育游戏中。本文深入探讨民间童谣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应用价值、现状及实施策略,旨在通过民间童谣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应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更多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途径与证明,更是小学生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小学生是在游戏玩耍中不断成长的。由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童谣所富有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够与游戏很好地配合,同时也能引起小学生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通过童谣游戏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童谣流行线     
《小学生》2007,(12):33-33
童谣,你两生吗?其实在二三十年前,我们的爸爸妈妈还小的时候.他们没有电视可看.没有掌上游戏帆或者电脑玩.也没有流行歌曲可以听.他们少数的几个活动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跳皮筋,踢毯子,唱童谣。  相似文献   

18.
南通童谣游戏课程是在吸纳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关照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重视教师、幼儿、家长的广泛参与和合作探究,从而形成了具有多维化、动态化、延伸化等特征的园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学前英汉双语自主创新游戏的创编应遵循科学性、兴趣性、时代性的原则,创编创新方法有变换游戏玩法、替换英汉双语童谣、变换游戏场地、变更游戏规则、投放材料和玩具等。通过"藏猫猫(Hide and seek)、师幼互动(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等游戏范例,感受学前英汉双语自主创新游戏的创编创新技巧。  相似文献   

20.
教师应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游戏及游戏精神的内涵进行解读,了解体育游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游戏精神给予学生自由、体验、创造、协作、平等的精神观;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人的自由、创造、平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