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描写人物及其性格发展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茅盾对此深有研究,曾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和‘人’的关系;而且是‘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谈我的研究》)本文想探讨一下《子夜》中三个地主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一一个留日的中国人写的《我认识的鬼子兵》成了畅销书之后,书摊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许多写"鬼子兵"的书,像什么《鬼子兵的兽行》、《军妓血泪》之类。翻开来一看,竟然从头到尾都是地摊文学式的粗俗描写,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标题和细节描写分明透露着写它的人和读它的人某种不见天日的欲念。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变态的原因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在对物欲或性欲追求过程中的一种人性扭曲。《金锁记》中的七巧是张爱玲小说女性变态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从常态走向变态,是她无止境的欲望的归宿。把七巧的变态推向高潮的是《半生缘》中的曼璐,她的变态,为一种精神上的欠缺所导致。同是悲剧性的女性变态形象,她们在被社会吃掉后,又不自觉地吃人,这个演变过程,展示了她们变态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七巧到曼璐这种女性变态形象塑造的重大转变,透视了现代女性生存层面的精神危机感。  相似文献   

4.
曾经执导过《凯旋在子夜》、100集情感大戏《京都纪事》和60集《欲望》的尤小刚,本是情感戏的高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时下很多人把情感剧定义为煽情的代名词,因此拍一些情感剧、苦情戏,但有些作品往往忽略了最本质的人文角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味地去描写人间的丑恶、撕裂和扭曲。而好的情感剧不单是靠煽情来完成的,应该是  相似文献   

5.
《子夜》不仅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现了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中国近现代的都市化伴随着鲜明而畸形的殖民化;而且它还以圆熟的象征结构显示了都市中人的生存困境,吴老太爷进城而猝死,吴荪甫在城里搏斗、挣扎,最终也被逼出城外,留下一个欲望和罪恶的城。《子夜》的象征结构具有丰富复杂的哲理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曾经执导过《凯旋在子夜》、100集情感大戏《京都纪事》和60集《欲望》的尤小刚,本是情感戏的高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时下很多人把情感剧定义为煽情的代名词,因此拍一些情感剧、苦情戏,但有些作品往往忽略了最本质的人文角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味地去描写人间的丑恶、撕裂和扭曲。  相似文献   

7.
在《子夜》中,茅盾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政治性、忠实性、现代性及网络性融为一体。《子夜》是一部政治色彩浓郁的小说,它不仅描绘了城市、农村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而且揭示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夜》忠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子夜》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场景描写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在情节、结构上具有网络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乐府诗,写得清丽婉转,真切感人。李白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民歌学习,并袭用乐府旧题《子夜吴歌》写了四首诗,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六朝乐府《吴声歌曲》中有《子夜歌》。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晋代有个女子,名字叫子夜,创造了这个曲调。因为出在吴地,所以叫《子夜吴歌》。这个题的内容多写闺怨,而且只有四句。六句是诗人自创,并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子夜》共描述了多少人物,至今尚没有确切的说法。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与研究者判定人物的概念或标准有关。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子夜》共描写了80多个人物,有的认为共写了90多个,有的则认为更多。这几种看法,是以小说中所有描写或叙述到的人物为标准来计数的,没有名或姓的人物都包括在内。象第四章中写双桥镇曾沧海与土贩子李四谈到镇上一片骚乱不安时,李四向曾沧海透露他从何营长小公馆得来的消息,说营长太太雇了王麻子的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以西门庆的家庭兴衰为线索 ,写他对权势和情欲的追求 ;《红楼梦》以贾府的渐趋衰败为线索 ,写出对世道世界的批判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金瓶梅》以吴月娘和玳安为两条轴线展开“两描写” ,《红楼梦》以世道世界与女儿世界的关联为线索而进行。《金瓶梅》与《红楼梦》的“两描写”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笔下的很多故事都是关于“欲望”的主题,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与“欲望”的被压抑有着莫大的关联性。本文通过作者笔下的“欲望”描写出发,探究“欲望”主题沉沦的前后期表现,从揭示沉沦与救赎的矛盾形成原因,从而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刘良华 《教育科学》2007,23(2):8-11
人性主要显示为三种本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三种"欲望".一是占有欲,一般称之为"自私",二是爱欲,一般称之为"性欲",三是探究欲,一般称之为"好奇心".符合人性的教育是尽可能维护并促进人的本能发展,非人性化的教育是破坏人的本能.  相似文献   

13.
处于同一文化圈的中、日当代小说,在双重人格的刻画和复杂人性的描写方面,有许多相同和可比之处.日本一些当代小说受到复杂的文化影响,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使他们的文化性格处于隐思和内向,而西方基督教文化和精神分析学又使他们具有原罪意识和原欲的冲动,神道教和武士道精神并未完全消亡.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致使人的灵魂的绞杀更加深重,于是人物命运的指向较多的是走向死亡.中国小说在描写人的复杂人性时,更多是在于表层欲望的宣泄,较少触及人的精神层面,应当说中国作家对复杂人性的描写要肤浅一些.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出现的消费主义和欲望扩展,文学也开始流行"欲望书写"。欲望是内涵宽泛的人类社会现象,其抽象之意就是欲求与希望。精神欲求是欲望的重要构成与强烈动力,欲望有差异,更有共通性。文学描写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历史现象,文学书写与市场经济无关,任何时代均存在欲望。文学书写是一种良莠并存的现象,评判欲望书写良莠不可简单化,对欲望道德评判应综合审视。欲望书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创作态度应该严肃;所描述的欲望应该具有经典意味和普遍的思想意义;应该尽可能揭示欲望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出现的消费主义和欲望扩展,文学也开始流行"欲望书写".欲望是内涵宽泛的人类社会现象,其抽象之意就是欲求与希望.精神欲求是欲望的重要构成与强烈动力,欲望有差异,更有共通性.文学描写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历史现象,文学书写与市场经济无关,任何时代均存在欲望.文学书写是一种良莠并存的现象,评判欲望书写良莠不可简单化,对欲望道德评判应综合审视.欲望书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创作态度应该严肃;所描述的欲望应该具有经典意味和普遍的思想意义;应该尽可能揭示欲望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以高唐神女为原型塑造主人公杜丽娘,在中国视"淫"为万恶之首的"无性文化"传统中,复活了性爱女神的形象,它以人欲的思考为切入口,批判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人类正常情欲的压抑,从而肯定和歌颂了人欲,代表了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性爱文明意识的觉醒.《牡丹亭》以其歌颂人欲和反对礼教的深度、力度和高度,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讲。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特别是理欲观念。而且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欲观念完全打破了自宋代以来一直占思想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传统。不是存理灭欲。而是有欲无理。以欲代理。为饱私欲。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忘却人性,无视廉耻。对于这种客观体现出的理欲观,我们必须冷静的,批判的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不仅追求物质性欲望享受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追逐身体欲望的快感也成为了一种时尚。20世纪90年代的女作家们以她们特有的敏锐视角,既细致而真切的呈现出了商业化语境中都市人的物质性生存,也展示出了消费时代女性的身体欲望。而她们在展示欲望化景观的同时,还将笔触插入了都市人的灵魂深处,并程度不一地揭示出了都市人在这个物质时代的精神真相。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阐述,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欲望叙事文本对人性的揭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