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武器,用具体的事实,贴切的比喻,尖锐的语言,生动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发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作者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使论题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本文中心论题是阐发“拿来主义”。但作者却在第一部分从“闭关主义”谈到“送去主义”,并用大量的篇幅分析和揭露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根源、本质和危害。这似乎有头重脚轻之嫌。其实,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上讲,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送去”与“拿来”是对立的。不彻底批判“送去主义”,就不能真正树立“拿来主义”。所以文章一开头实际上  相似文献   

2.
【定位】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 ,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 ,内容隐晦 ,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 ,进而理解课文。【切入】1 .怎样走近鲁迅和这篇杂文 ?课前布置 :对于鲁迅 ,你了解多少呢 ?简要为我们介绍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 ,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 ?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合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3.
作为驳论文的代表,《拿来主义》无可置疑应将“破中有立”作为教学的重点。循着“事实—思维—价值”的链条去分析,鲁迅惯用的行文逻辑也是“破中有立”。细读文本后,我们发现:“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都是鲁迅用这一思维方式构造出来的“假想敌”,是两种本质相同的“瞒和骗”;鲁迅假想的批驳对象,“送去”并没有形成主义;倡导“拿来主义”,只是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2 .培养用实例表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并学会按照整体优化原理 ,为办某一件件事情设计方案的应用能力。3 .通过“西部大开发”、“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等材料的运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并使学生树立全局思想 ,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我和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学语文在以往《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中忽视了鲁迅对“拿来主义者”素质上的规定,指出其与鲁迅“立人”思想上的深刻联系;阐释了“拿来主义者”“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具体内涵。并且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讲“拿来主义”之前先谈“送去主义”。关于“送去主义”牵涉到的一些内容,教科书作了几条注释,教参以及别的一些材料则解释“送去主义”为卖国媚外的行径。对“送去主义”的问题究竟应作何认识?很值得探讨。一、鲁迅先生在写《拿来主义》一文时提到所谓“送去主义”,无疑是应用了作者在几天以前所写的《谁在没落?》一文中的材料。所以《谁在没落?》一文作为《拿来主义》的背景材料,我们有必要作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引了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一条新闻,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大晚报》这条新闻的撰写者所表现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7.
【背景缘起】 2006年9月27日,作为市“服务新农村”兼职支教对象之一的我受命去农村小学支教,借班上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我决定紧扣对方校的教学进度上《倒数的认识》。去农村校支教,课一定要返璞归真,要凸现数学的本色——“数学味”,要尽量减少“教学成本”,使农村一线教师可以“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8.
一、学习要点领会“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对待外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懂得“拿来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当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中的现实意义;弄清先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由奉行“闭关主义”到奉行“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然后从正面阐述“拿来主义”的这一从批判中立论的论述方法;学习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和运用反语、讽刺手法,以增强批判力量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挫折的含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与素质。【教学重点】对“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法”这一知识点,既要明确其道理,又要落实到行动中。【教学难点】挫折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模式。【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放像机。【板书设计】承受挫折战胜逆境含义方法客观、实事求是全面、多角度乐观、灵活、理智、现实坚强意志【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请同学欣赏歌曲《真心英雄》。(播放录音,并用投影仪映出其中主要歌词:“不…  相似文献   

10.
杨峻岩 《新读写》2012,(1):38-39
写议论文,一般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每个部分还可以细化为诸多小问题。可以说,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例如《繁笔与简笔》(见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全文共7个自然段,7段论述了7个问题:①简笔与繁笔各有什么妙用;②《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描述怎样体现“简笔用得好”;③《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述怎样体现繁笔用得好;④“字面上的简”和“精炼”、“艺术上的繁笔”和“通常所说的啰唆”各有什么区别;⑤行文时怎样自然地做到“繁简适当”;⑥现今的创作在繁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⑦为什么要“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又如,鲁迅杂文《拿来主义》,整合起来看,全文回答了以下二些问题:“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确什么危害;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做到“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发展无产阶级文艺事业有什么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同上文(略)。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亲情与责任背后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使命感。2.学习并掌握整体感知,抓细节、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点评: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其中突出了后两个维度,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因为语文不光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而“能力”又自然会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之中】【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整体感知,抓细节、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教学难点】由整体感知到深入把握文本的自读方法。【教学设想】通过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3.
《拿来主义》的教学设想庞晓丽《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奉行的卖国主义政策,针对封建复古主义和卖国来荣的“全盘西化”的主张,针对左翼文艺队伍中存在的是否继承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混乱思想,运用辩证...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培养用实例表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关系的能力,并学会按照整体优化原理,为办某一事情设计方案的应用能力;通过“西部大开发”“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等材料的运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使学生树立全局思想,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教学难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地图。)同学们,欣赏…  相似文献   

15.
【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二册P60 -65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从蒙古到元朝的历史线索。2 教会学生如何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情感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认同感教育。【重点】从蒙古政权到元朝大一统的过程。【难点】“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这一历史结论。【教法】情景问题教学方法【学法】探究式学法【教具】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收集信息 ,作好铺垫  请学生谈谈对蒙古民族和元朝的印象 ,教师把学生找出信息的要点罗…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轴对称现象”【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1.图片回顾: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澳大利亚【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特征 ,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2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 ,培养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教学重点】澳大利亚位置、地形差异、经济发展、主要城市【教学难点】“自流井”的成因【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法【教具准备】自制CAI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演示】教师用鼠标点出封面 :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建筑———悉尼歌剧院的彩色照片。【导入】教师点出本节课主要内容包…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教学重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2.比较法。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3.替换法。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社会管理秩序”的概念,初步掌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有关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运用理论说明问题的能力。思想觉悟目标: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教学重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教学难点】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教学方法】竞赛、小组合作、学生上台当小老师等。 【教学过程】首先是课前5分钟“时事发布会”(略)。新课内容教学主要通过四个比赛环节,分为四个阶段进…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