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志刚  梁初 《湖南教育》2002,(2):32-33
最初“结识”钟启泉先生,是缘于他的“学力的冰山模型”的观点。钟先生是这样阐释其学力模型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学力观”,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任何课程(学科)的目标大体上有四个组成部分:操作技能、知识理解、思考方式、态度价值观等。这四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新学力观的特色。钟先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四个部分就好似一座冰山,浮于水面的可见部分就是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理解;而隐藏于水下的不可见部分则是学生的思考方式、态度与价值观。正如冰山是由浮出水…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中,人们往往用素质教育代替或冲消学力教育,甚至放弃对学生学力水平评价,这是不妥当的,从高校教育规律考查,科学合理的学力观,不仅是评价办学效率,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力教育还必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人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颁布后,一直在积极探索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教法上的衔接,以及学生学法上的变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谈谈笔者的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说“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教材中的解题策略,还要教给学生教材之外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力。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必须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开始。笔者在教改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汤成超 《上海教育》2003,(9B):33-33
近年来,笔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掌握学习”与学生数学学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如何在“掌握学习”理论框架下,以三个基本要素为主干,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学力,并在此基础上把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改变学生原有的数学学力差异状态,设计适合数学教学实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已经启动,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学力观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的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三种学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设研究型课程被看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①在上海,研究型课程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在高中阶段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探讨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与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会学习,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相似文献   

14.
钱剑飞 《小学校长》2006,(5):48-48,45
“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对学生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科学培养;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塑造;加强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评价。”这是上海市教委在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中提出的。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而小学生学社正符合这一点,它是一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权责结构。一方面需要有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和参与,另一方面可以由小学生自主“行使”和“主持”学社活动。而现行小学兴趣小组活动重在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某一门学科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及人的研究成果的新启示,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三大动因。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目标必须体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基本要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创新教育,课程改革是关键。传统的课程以知识为本,课程的实施以知识的传授和继承为目的,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教育课程,建立适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  一、确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目标  创新教育不只是创造力的教育或创新精神的教育,而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健全人格,在基础性学力之上,着重培养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具体来说,创新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体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完整统一。  (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17.
黄超 《四川教育》2012,(6):35-35
主持人:明晰了学力的概念和内涵,我们自然把探索的目光落到寻找学力构建的策略上。这也是本期专题研究的重点以及落脚点,因为,学力构建有了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课堂上要提升学生的学力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8.
"学力"一词源于古代中国,之后被近代日本教育学者激活,成为日本近代以来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中日两国教育学者济济一堂,从课程改革、学校经营、教师教育三个研究视角对"学力"进行了时代新诠释;并从这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从而开动了带动学生学力全面提升的车轮。  相似文献   

19.
学力观与学力评价密切相关,共同作用于监控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力提升、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日本对狭义学力观和广义学力观的对比分析研究为我国学力评价树立广义学力观、拓宽评价内容、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等改革举措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这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力。本文从作为综合性学习目标构成的学生学力、作为综合性学习实施成果的学生学力、作为综合性学习实施前提的学生学力三个层面对于日本综合性学习背景下的学生学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深化人们对于综合性学习与学生学力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