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钢琴演奏家,赵胤胤总是感慨自己很幸运。从3岁起开始习琴.一直到今年31岁而从无间断,胤胤早已经和钢琴分不开了。”弹琴已经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是音乐选择了我。”他的话语中充满感激之情,”是上天眷顾,才让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又能成为我赖以生存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入呀,失败成功不知道,了不起的人一样会有失败。我的一生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事无成两鬓斑。最近,有个好朋友见我.我就跟他说,你不要再说那个话了,英雄?什么英雄,泄了气的英雄!  相似文献   

3.
向海是世界著名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人们对素有“地球之肾”和“原始宝库”之称的向海情有独钟。我在向海所在地的吉林省通榆县生活了36年,期间,由于工作的缘故,使我与向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发现,向海不仅已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里的一种牵挂。  相似文献   

4.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5.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的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5,(4)
“忠实”的生命观文/孙康宜不久前,《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来访。除了他赠我的雁塔漆器让我无限怀念以外,最使我难以忘记的就是聚餐时的一段巧合──原来我们两人都同时抽到一样的“识语饼”(fortunecookie),上面写道:“从最世俗到最神圣,你特获得生命...  相似文献   

7.
梧槐 《新闻世界》2006,(5):37-38
他是一位民间艺人,剪纸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剪刀下的蝴蝶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如今剪出的蝴蝶种类已达3万多种。 40年来,他剪刀不辍,为此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远到马来西亚、莱等国。他先后获得多项金奖,赢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更赢得了“世界蝶王”的美称。[编按]  相似文献   

8.
见到徐晓文时,这个11岁的小男孩正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每天我都得做大量的运动,跑步、游泳、仰卧起坐,简直是魔鬼训练。”爸爸妈妈希望他上中学后有个新面貌,所以送他来参加这次“健康之旅”减肥夏令营。“效果最好的那天我减了1斤2两,要是减掉20斤,妈妈答应给我买台电脑。”  相似文献   

9.
四十之惑     
四十之惑乔台山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非圣贤,40多岁了,编辑饭也吃了20个年头了,却常常是旧惑未释,又添新惑。当我还是一名业余作者时,有幸被某编辑(非为忘却大名,实为免拉大旗之嫌)看中,从桌前提携到桌后,也坐上了编辑的藤椅。初入编辑之门...  相似文献   

10.
2007年8月6日凌晨,广东省增城市荔城中学高二学生杨伯辉纵身从宿舍楼六楼跳下,结束了年仅18岁的生命……通过采访死者的家属、老师、同学,记者发现,杨伯辉之死竞起因于他经常服用“止咳露”上瘾,数千个日夜里经历的药瘾发作、抑郁、失落、迷茫深深折磨着杨伯辉,最终他选择结束生命来摆脱这些枷锁!  相似文献   

11.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12.
春天让人们想到绿色和生命。而此刻,南斯拉夫的春天,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贝尔格莱德的天空,热泪浸透了神州大地。三个如花的生命在北约导弹的轰鸣声中被击得粉碎,其中许杏虎31岁,朱颖28岁,生命之花才刚刚绽放,就凋落在最黑暗的午夜。 初识“虎子” 认识许杏虎是在一个春天的上午。办公室里走进一位高个子的年轻人,瘦瘦的,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给人一种文弱的感觉,他轻轻地自我介绍说,“我叫许杏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小语种。”  相似文献   

13.
蒋筑英是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典型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逝世后被追认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知识分子。聂荣臻、方毅、胡乔木等同志先后为之题词或撰写文章,称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这件事已过去20多年了,在此,我就所知道的有关蒋筑英这一典型发现和宣传的一些情况作一回顾。“才43岁,太可惜了”1982年6月的一天,我在吉林省委大院遇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李光。我问他到省委做什么来了,他心情沉重地说:“我所副研究员蒋筑英,最近到成都检测仪器,突然在那里逝世,才43岁,太可惜了。今天,我到组织部给他办理追认党…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西安骊山脚下响起一阵“砰砰”的枪声,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声惊雷,惊碎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惊醒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白日迷梦,从而建立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这就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百安事变”。笔者乘赴西安参加“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有幸采访了当年事变的亲历者,今已86岁高龄的宋黎。他向我披露了事变前后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从北平到西安宋老满头银发,脸色红润,身材高大挺直,令人想见其当年俊朗洒脱的风采。他是吉林梨树人,先后就读于西丰县立中…  相似文献   

15.
漫长的约定     
有一阵子,我老婆到外地学习,百无聊赖的我于是热衷于上网聊天,并且自己发明了叫“抢女朋友”的游戏,就是找一对在大厅里聊得正欢的男女,向那男的下战书,把他的聊友“抢”过来。她就是我抢过来的“战利品”。抢过来之后,我就有点后悔了,因为我喜欢上了她。更麻烦的是我比她年长十八岁,她仅高中毕业,刚考完大学而已。  相似文献   

16.
生命和石头     
佚名 《新闻世界》2005,(11):1-1
我在生命的路上向前走着,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我追了上去,经过他身边时他手里抱着一块大石头。“您为什么要带着这块石头呢?它会拖累您,妨碍您前进。”他喘着气,有点费力的地回答我:“这是我犯过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17.
同一句话,出自老年之口要比出自青年之口显得更为深刻。这不是我的观点,是黑格尔的。原话怎么说的,记不清了,但意思肯定不会搞错。黑格尔的文字向来晦涩,句式很长,且表述得佶屈聱牙,记住他的原话的确不大容易。黑格尔之所以直言上述观点,大概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是那种大器晚成的哲学家,50岁之前不显山不露水,50岁之后过得顺水又顺风。他的哲学命运有点像中国的老中医,简直是越老越吃香、越老越窜红。晚年的黑格尔哲学,竟然上升到德意志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哲学王”。其实,黑格尔的许多思想,青年时…  相似文献   

18.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7,(11):28-29
李:周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曾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过去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刚才,他又向您介绍了向阳湖的历史,有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我也自然想到您父亲——广大读者所景仰的老舍先生。他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的第一人,当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果没投太平湖,后来也会下放到向阳湖吧?  相似文献   

19.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翻读着学洲老友的作品集,我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华罗庚先生写的这两句诗。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无涯集》,有力地印证着李学洲的足迹,无声地诉说着李学洲的分量。《无涯集》共分“新闻”、“言论”和“文艺”三大部类。学洲的写作入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先是消息,继而是通讯,最后是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文章,很能反映他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过程。由生疏到熟稔,由浅显到深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般感悟到深思熟虑。其中当然不乏“应景”之作和“奉命”之作,但他的“应景”却并不…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黄元御36岁开始从事著述,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著书14种,均被四库全书全数收录,以至于当时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他也被同仁封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