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波 《新闻传播》2012,(6):89-90
笔者认为收视率并非"万恶之源"、"过街老鼠",评估电视节目不以收视率作主要评价指标,是不准确、不公允的,因为收视率才是广大群众对电视节目最直接、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收视率概念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6年,央视首先使用收视率,从此收视率正式确立了在中国电视领域的地位。面对收视率调查这个巨大的市场,近年来从事收视率调查的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最近几年,各台都比较注重收视率的作用,纷纷斥资从统计局、专业的收视率调查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购买数据,也使收视率调查业成为目前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电视媒介调查研究,对电视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收视率调查研究并未完全在电视媒体普及,即使在已经参加收视率调查的媒体中,对收视率的理解和应用也不尽相同。以数理统计和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收视率调查研究,是媒体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电视媒体通向市场的重要桥梁。收视率调查是科学,正确使用收视率调查结果,还有赖于对收视率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4.
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视率导向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民主的化身,那么,收视率导向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其最本质的意义而言,收视率是一种电视节目制作者用以向广告主介绍观众情况以便投放广告的商品,揭示了电视工业最本质的运作机制,是电视节目商品化最明显的表征.收视率导向背后所隐藏的是电视节目乃至这个文化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5.
收视率研究是电视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台实现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有效手段。我国电视界对收视率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远不能适应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部分地区的收视率调查研究实践,探讨收视率的基本概念,和开展  相似文献   

6.
写在前面     
本期发表时统宇、吕强的《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探讨了收视率的本质问题。文章指出收视率是一种电视节目制作者用以向广告主介绍观众以便投放广告的商品,揭示了电视工业最本质的运作机制,认为收视率背后隐藏的是电视节目和文化的商品化。宣明栋的《收视率:特征还是目标》也关注当前电视频道运营者和电视节目制作者把收视率当作惟一的追逐目标,并反思了造成这一制度设计和运作中产生的问题。中国的广告应该属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它又如何与社会的主流意识融合?黄升民、陈素白的《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  相似文献   

7.
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广播电视受众工作,我谈三点意见:一、把收视率管理作为广播电视媒体在新时期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各级、各地广播电视媒体,在回答如何在新时期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问题时,应该在知识管理的原则下,切实加强信息主管的功能。而收视率则是广播电视媒体拥有的最丰富、最直接、最有生命力的信息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果说,广播电视媒体在节目质量管理和自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需要寻找最佳切入点的话,那么收视率管理则是进行节目改革和通过节目质量管理带动全台各方面管理改革的标准化工具,是管理的杠杆。收…  相似文献   

8.
李林娜 《新闻窗》2006,(3):60-60
随着电视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收视率的高低已成为关乎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要找出正确调整和改革电视节目、提高收视率的方法,就必须强化对收视情况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近年来笔者对收视率的统计和分析表明,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四大因素为:节目质量、品牌效应、节目编排、自我宣传。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评价的二元指标体系:收视率与欣赏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妍艳 《现代传播》2003,(6):121-122
在目前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中 ,占主导地位的收视率调查和曲高和寡的欣赏指数研究是节目评价中应用的二元标准。本文分别对收视率和欣赏指数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加以剖析 ,探究电视节目的科学评价方法。一、收视率的应用现状与弊端中国的收视率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发展于90年代并日趋成熟。收视率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电话法、仪器法 (人员测量仪 )与日记法等 ,由于这些方法各有利弊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收视率数据的精确度 ,可以根据调查目的的侧重点不同而去选择合适的方法结合使用。任意一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表明的是这个节目在多大…  相似文献   

10.
哈文 《视听界》2007,(6):98-100
身为电视人,收视率的升降,是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以为,观众不会出于职责或敬意而去看电视,仅仅是因为喜爱。 收视率的变化带给电视人的困惑、迷茫,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喜悦、兴奋。如何根据收视率的起伏设计节目、编排节目,是每个电视人都想解答又难以解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